《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人格研究一直是个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格内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及人格发展的理论阐述分歧极大。由于研究者关注的视角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精神分析、人格特质、人本主义及积极心理学等不同取向的人格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在心理学的众多人格理论中,提出最早、内容最完整而且影响最大者当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后经继承者修正补充,演变为与弗洛伊德本人思想不尽相同的多家人格理论。下面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格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部分。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生存,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间部分,其层次高于本我。当本我的生理需求与冲动无法立即获得满足时,自我将迁就现实的限制,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因此,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调整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主要负责监督、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如能彼此相互调节,和谐运作,就会形成一个发展正常且适应良好的个体。如果三者失去平衡,就难免导致个体生活适应困难,甚至诱发心理异常。

二、人格特质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是从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深处去探讨人格问题,而人格特质学说则是以观察可见的外显行为特质为基础所构建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由哪些特质组成,人格特质与行为是什么样的关系等。其代表人物是奥尔波特与卡特尔(Cattell)。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是美国心理学家。在其所著《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诠释》一书中,他指出,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个层次。如图10-3所示: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二节%20人格理论_图片_10.4.png

其中,共同特质是指属于同一族群或同一行业的人在人格特质上所具有的相同之处,如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唯利是图、推销员能说会道,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等。个人特质是指属于个人独有的人格特质,如某人自信、某人自卑等。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人格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凸显其首要特质,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人格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指个体不太重要的人格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沉默寡言。

(二)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为了测量这些根源特质,他首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 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大学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经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人格特质。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的基本构成,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见表10-3),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二节%20人格理论_图片_10.5.png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二节%20人格理论_图片_10.6.png

三、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倡以人为中心、培养完整的人,并相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朝着正面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一)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在前面章节讨论动机理论时,曾介绍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心理学的观点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除解释动机之外,更适合解释人格发展。他的重要著作就是《动机与人格》。因此,在人格心理学上,一向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视为重要的人格理论之一。

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中,自我实现一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生而具有的内在潜力经由成长过程得以充分展现。基于此义,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将自我实现列为最高一层,看起来好像是人格发展的最终目的。事实上,自我实现更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自我实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行为表现或人格特质而言,怎样才算是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曾以38位被公认为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代表人物为对象(包括爱因斯坦、林肯、罗斯福等)作研究,同时也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研究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归纳了一些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具体参见表10-4。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二节%20人格理论_图片_10.7.png

(二)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与马斯洛一样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但在理论取向上,两人有所不同,马斯洛主要是解释个体经由各种需要的获取与满足以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历程,而罗杰斯主要是说明个体自我实现之境界不易达到的原因。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中心思想为自我概念,简称“自我”。他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自我概念在意识层面运作,是个人所能察觉到的。虽然自我概念未必反映真实的自我,但却影响知觉和行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越接近,越感幸福满足;差距越大,则越郁闷不满。罗杰斯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无冲突状态为和谐;他认为人之所以心理异常,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缺乏和谐是主要原因。

罗杰斯认为,被关爱和被接纳是人的基本需要。童年期父母给予子女无条件的关爱和接纳,有利于培养子女一致的自我概念,这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本主义取向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为:环境往往妨碍先天潜能的发展,环境障碍一旦消除,潜能就能充分发挥。人本心理学家并不否定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但认为个人能主宰和创造命运,强调追求幸福、自我实现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先天倾向。他们认为,适应环境并非健康的指标,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使人朝着自我实现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四、积极心理学的观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取向,以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和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 2000年1月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其初步形成的标志,现今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积极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是以反思和批判传统心理学关于人格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的人格心理学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了人格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人格的共同性;二是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有着消极的特性,即过分关注了问题人格。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研究。从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还不尽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三个突出的观点:

(一)提倡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格心理学必须研究人内心所存在的积极力量,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人格心理学仅仅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为中心,那么,即使当人所有的问题都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的增长,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学家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质与消极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质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即正性的利己特质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能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人格特质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思维。 

(二)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积极心理学承认个体特定的生理机制会产生与它相应的行为模式,但这种生理机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更不是持久的。也就是说,人不是按照由基因图谱规定的固定路径来发展自己,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即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

(三)强调人的能力及潜力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时也应研究人的积极力量,也就是研究影响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因为,积极心理学强调既然良好的行为和外部环境是积极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人在自己人格的建构过程中又具有主动性,那么就可以通过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建构或改善个体的人格。而要发展人的良好行为和建构良好的社会环境,又可以通过发展人的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来实现,因为当个体具有了主动的积极行为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理体验、行为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积极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建构。这样,一个人的现实能力(包括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能力、制定目标的能力、实现目标的计划能力等所有涉及行为形成的能力)就被纳入到了人格的建构之中,并且成为了影响人格的一个重要力量。不仅如此,这种交互作用的观点也使人的潜力被纳入到了个体的人格建构之中,因为潜力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和其他事物发生关联时才能被人意识到,而个体的潜力一旦被意识到后,它就会表现出与现实能力同等的作用。因此人类在积极人格的建设过程中就不仅要关注人的外在能力,也要关注人的内在潜力。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眼中的人格心理学已不仅仅只是对个体的差异作出描述,或者利用其理论来对某些人的人格问题进行纠正,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一种积极的人格观。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说它高级,是因为思维既包括了感觉、知觉和注意等低级的...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一、语言产生的概念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意识和注意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状态,注意的概念与功能,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种类,催眠的概念;掌握:睡眠的阶段,梦的解释;了解:催眠的基本过程,催眠的原理。一个在桌上旋转的陀螺,看似要倒却...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一、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可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的需要所必需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饿、...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第一节 感 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要正确理解感觉的含义,应该...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注意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注意

第二节 注意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的过程,是意识状态的连续体。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注意又...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第二节 知 觉一、知觉的含义如果说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属性的初级加工的话,那么知觉就是对这些刺激的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