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说它高级,是因为思维既包括了感觉、知觉和注意等低级的认知形式,同时又具备一些新的特征,从而能完成低级认知形式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思维能使人之所想不局限于当前的状态:你能回想发生在一年前的一次旅游,也能预想下周六将要举办的联欢晚会。思维还能使人超越现实的束缚:即使你从来都没有亲眼见过独角兽和乌托邦,你也可以想象它们的形象。有了思维,人们就不用盲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努力,就可以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了。

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形式,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一)间接性

思维和感觉、知觉不同,它并不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人们根据云朵对阳光的反射情况,间接地推断出未来是否下雨,这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又如医生诊断疾病,通过检查病人的生理和生化指标,从而间接地诊断病人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觉和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指思维可以把各种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取出来,并加以推广。思维的这种概括性是人们在多次实践、多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人们对“笔是书写工具”的认识就是来自对毛笔、铅笔、钢笔和圆珠笔等各种笔的多次认识,进而抽取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书写工具。思维的概括性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一般规律,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概括性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

(三)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

思维往往是有目的的,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此外,思维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思维的任务就是解决问题,这也是思维的目的性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心理学家都倾向于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研究思维过程,我们将在第三节的内容中详细讨论问题解决视角下的思维研究。

二、思维的种类

思维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了许多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撑的思维过程。在动作思维中,思维者要借助于对具体事物的直接动作操作,领会事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婴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原始的思维活动对直观物体和直接的动作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察觉、认识的也只是对象之间的外在关系。例如,幼儿在学习加减法运算初期,常常借助于数手指,这种实际活动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也随即停止。成人有时在进行某些抽象思维时,也会应用到这种直观的动作思维。例如,音乐家在作曲时,虽然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音乐的旋律,但往往需要借助钢琴等乐器将乐曲弹奏出来,才能更为直观地获得对旋律的感受。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基础的思维活动。例如,房屋装修之前,人们往往会先在头脑中想象房间的布局、家具的摆设和装饰物的安排,并且根据想象的效果作出调整。这种思维就是形象思维。3~7岁的幼童在解决问题时主要依赖形象思维。成人在解决某些复杂的问题时也需要形象思维。视觉形象思维对于绘画、建筑和机械设计从业者是必不可少的,而听觉形象思维对于音乐家有重要意义。具体的形象思维与语言结合之后,就可以发展出高级的形象思维。这种形象思维既带有鲜明的形象,又运用抽象的语言,故被称为形象逻辑思维。很多文学作品就是形象逻辑思维的产物。

3.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也称抽象思维,是指人们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的思维。逻辑思维不同于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它脱离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往往以语言为媒介,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科学家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工人和农民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都会用到逻辑思维。

(二)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熟悉的逻辑规则去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聚合思维获得的。例如,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学生就能通过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长算出另一个边长。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通过重新组织当前具有的和记忆系统中已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发散思维是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它要求思维者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一般来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可能的答案时,才能产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想曲别针还有什么用途。

(三)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从性质上讲,它类似于聚合思维。这种思维缺乏创造性,只是对原有知识的常规性应用,一般不会产生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成果。

2.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产生创造思维的关键是不墨守成规。著名数学家高斯6岁入学时,老师给全班学生出了一道算术题:1+2+3+4+5+6+7+8+9+10=?一般学生都采用传统的逐步累加法计算结果,唯独高斯采用了新方法:1+10=11,2+9=11,3+8=11,4+7=11,5+6=11,然后将5个11相加,更快地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将在第四节中更加详细地讨论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指在大脑中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例如,把人的感觉器官分解为眼、耳、鼻、舌、身,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等都属于分析过程。综合与分析正好相反,即是在思想中把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组合为整体的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和健康状况等方面加在一起作整体评价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思维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辨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认识到问题的情境、条件和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关系。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只有经过比较来区分事物间的异同,人们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心理学老师在介绍“人格”这个概念时,往往将其与相近的概念如“性格”和“品格”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先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从而揭示事物的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例如,学生在掌握“数”这一概念的特征时就涉及分类的过程,先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再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对于“鸟”这个概念,人们通过对各种不同的鸟类进行分析、比较后,从它们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抽取出了“有羽毛”、“动物”等关于鸟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而舍弃了“会飞”、“吃虫子”、“迁徙”等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这就是思维的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有羽毛”、“动物”这些有关鸟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认识到“鸟是有羽毛的动物”,并把这个特征推广到各种鸟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通过这种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一切鸟类的本质特征。

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任何概念、原理和理论都是抽象与概括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三节 心理障碍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三节 心理障碍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列出了十种心理障碍,其中既有因器质性...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第二节 知 觉一、知觉的含义如果说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属性的初级加工的话,那么知觉就是对这些刺激的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一、语言的结构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词和句子...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一直是个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格内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及人格发展的理论阐述分歧极大。由于研究者关注的视角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精神分析、...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社会认知与行为学习目标重点掌握: 自我概念,社会刻板印象,从众及亲社会行为等概念;掌握: 自我概念的内容,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了解: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攻击...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意识和注意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状态,注意的概念与功能,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种类,催眠的概念;掌握:睡眠的阶段,梦的解释;了解:催眠的基本过程,催眠的原理。一个在桌上旋转的陀螺,看似要倒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