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与身份,类似于我国京剧表演中根据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体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学中沿用这个词,但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的内涵在心理学界一向缺乏统一的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谓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曾于20世纪30年代就发现在诸多心理学著作中竟有50个不同的人格定义,他自己则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还在争论人格的内涵与本质,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普汶(Lawrence APervin,1995)指出,人格是个体认知、情感及行为过程中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像身体一样,人格包括结构与过程,并且反映着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的共同作用。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多方面的整合。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格界定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通俗地说,人格就是让个人在不同情境中和不同时期都保持一贯的心理品质。其实,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或系统,它存在于(自)己而区别于(别)人,“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可以作为人格的最好概括。在一些心理学书中,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

二、人格的特性

虽然恰当的、统一的、有严格界定的人格定义在心理学文献中很难找到,但对人格以下几个方面特性的分析,却得到了大部分心理学家的认可。

(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的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人格首先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人格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

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社会的烙印,即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人格是遗传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地球上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同样也没有两个心理特征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如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细致入微,有的人坚毅果断,有的人犹豫不决等。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是对人格独特性的描述,独特性是人格最显著的特征。

然而,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层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的和一时的某种心理现象,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只有那些一贯的、经常而持久出现的心理特征,才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这种稳定性从时间上讲就是始终一贯性,从空间上讲就是前后一致性。

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人格的稳定性是与人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的,一个热情乐观的人由于巨大的挫折或严重的疾病而变得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可以在生活或工作情境中被观察到。因此,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环境的改变或本人主观的努力,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

(四)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组成人格的各种成分和特质在个体身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整体性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一种整合(综合)的结果。这一整体的综合水平,决定着人格发展的高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方面发展水平很高而情感过程发展水平很低,变得智力超群而喜怒无常,其人格发展的整体水平就不可能很高。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具有复杂的结构,由于对人格的理解不同,对人格结构的看法也不同。目前心理学界有广义、狭义的结构观之说。广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二是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构成。本书采用狭义的人格结构观。

(一)气质

1. 气质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气质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整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说某人的气质不错,某人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等。而在心理学中,气质(temperament)指的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2. 气质类型特点及其行为表现

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最早将气质进行分类的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罗马医生盖伦(Galen)。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基本体液:血液、黏液、黑胆汁、黄胆汁;机体的状态就决定于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盖伦根据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将人体内的体液混合比例用拉丁语命名为“temperamentum”,这就是近代“气质”概念的来源。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学说,科学地解释了气质的机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两过程的作用相反,但却又相互依存和转化。这两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个体的大脑皮层细胞经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是否相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以及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结合构成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抑制型。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系统的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见表10-1)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一节%20人格概述_图片_10.1.png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3.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气质作为人类心理活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动力特点,虽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但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别,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其优点和缺点几乎是相伴而生的。

(2)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由于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特性的制约,因此,它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一个前提,不能决定人的成就高低,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3)气质类型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虽然气质在人的各项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却会影响活动的性质和效率。

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气质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但如果了解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则可以做到根据气质类型的特点选择职业,这样就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表10-2列出了气质与职业之间的匹配关系。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一节%20人格概述_图片_10.2.png


(二)性格

1. 性格的概念

“性格”这一术语来自希腊文,原意是“特征”、“标志”、“属性”或“特性”。 我国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为: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比如,一位教师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得热情、谦虚、严于律己、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就是这位教师的性格特征。


2. 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特征系统,从结构上看,它包含了多个侧面,并在每个个体身上形成了独特的组合。一般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1)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性格最直接的表现。它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强度特征是指人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人情绪反应强烈、明显、易受感染;有人反应微弱、隐晦、不易受感染等。

稳定性特征是指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程度。如有人情绪稳定,有人情绪容易波动等。

持久性特征是指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影响的时间长短。如有人情绪产生后很难平息,有人情绪虽来势凶猛但转瞬即逝等。

主导心境是指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稳定程度。如有人终日精神饱满,乐观开朗;有人却整日愁眉苦脸,烦闷悲观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3.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有时把某些性格特征说成是气质,有时又把某些气质特征说成是性格。其实,性格与气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认知风格种类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kin)等根据人对外界环境(场)依赖程度的不同,把认知风格划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主要以自己的内在线索(如经验、价值观等)为依据,不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立判断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性思维方面较为出色,但社会敏感度和社交技能往往偏低。

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以外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易受环境或附加物的干扰,能很快察觉环境中微妙的人际信息,从而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所以社交能力往往出众。

需要说明的是,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劣,无高低或者好坏之分。一般是通过镶嵌图形测验来考察这两种认知风格。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作用。场独立型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场依存型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场”的干扰。


2.冲动型—沉思型

美国心理学家卡根(Kagan)及其同事依据人们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和准确性的差异,于1964年提出了冲动型和沉思型两种认知风格类型。

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甚至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时,成绩会更好些。

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作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是比较快的。在回答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沉思型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沉思型认知风格的人其信息加工策略多为细节性加工方式,所以他们在完成需要对细节做分析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时,成绩会更好些。


3.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Das)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提出了同时性与继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他们认为,右脑占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而左脑占优势的个体则表现出继时性加工的认知风格。

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问题和空间问题的解决属于同时性加工认知风格。

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和记忆属于继时性加工认知风格。

同时性和继时性加工是认知方式的差异而非认知水平的差异,当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互相匹配时,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四)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因此也叫自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如“我是一名女性”、“我身高160米”、 “我喜欢旅游”、“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我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差”等。自我认知在自我调控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其内容广泛,涉及自身的方方面面,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知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有效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前提,也是健全人格的标志之一。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自己进行自我认知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对自己能力进行评价时产生的自信感和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感等。自我体验既与自我认知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同时还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施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每个人的自我调控系统都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

四、人格测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凭感觉来描述和评价他人的人格特征,但是随着人格特征的信息在学校教育、员工招聘、身心保健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如果单纯依靠感觉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怎样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人格进行测量,主要的测量方法包括自陈式量表测验、投射测验、情境测验和自我概念测验等,这些测验能够比较客观地对个体的人格特点进行评定而不受评定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自陈式量表测验

自陈式量表是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通常由一系列的问题组成,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

(二)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利用某些材料(一般是意义模糊的刺激),要求被试对刺激材料进行解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和情感泄露出来,从而确定其人格特征。最常用的投射测验有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

1.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默瑞(Murray)和摩根(Morgan)编制,它由30幅图像(具体示例见图10-1)和一张空白卡片组成。图像多是人物,也有一部分风景。每幅图像都相当模棱两可,可以做种种不同的解释。被试的解释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图片上的情境是怎么造成的;图片中的情境表示在发生什么事件,并描述其中角色的情绪表现;结果会怎样。被试叙述故事时眼看空白卡片,它起着集中被试的注意和刺激想象的作用。

图10-1主题统觉测验图形示例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章%20人格_第一节%20人格概述_图片_10.3.png


1.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罗夏(Rorschach)创立,也被称为罗夏测验。罗夏测验因利用墨渍图版而又被称为墨渍图测验,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具体示例见图10-2)构成的。其中5张为黑白水墨墨迹图,2张是黑白和红色混合的墨迹图,3张为彩色墨迹图。这些图片在被试面前出现的次序是有规定的。主试的说明很简单,例如:“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能是什么?”“这使你想到什么?”主试要记录的有:反应的语句,每张图片出现到开始第一个反应所需的时间,各反应之间较长的停顿时间,对每张图片反应总共所需的时间,被试的附带动作和其他重要行为等。目的都是为了诱导出被试的生活经验、情感、个性倾向等心声。被试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因为他在讲述图片上的故事时,已经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入情境之中了。

投射测验最大的优点在于主试的意图目的藏而不露,这样创造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外界条件,使测试的结果比较真实、比较客观、对心理活动了解得比较深入。缺点是分析比较困难,主观性较大。


(三)情境测验

情境测验是指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征。情境测验常用于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

1.情境教育测验

学校肩负着培养学生拥有诚实、正直、无私等品格的艰巨任务,但很少能使用客观的测量工具来评价这些品格教育的效果,情境教育测验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2.情境压力测验

情境压力测验是指由主试特别设计一种情境,使被试产生身临其境的压力,然后由主试观察和记录被试在这种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从而了解被试的人格特质。

情境测验重视分析、实验和控制等程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得到的结果也较为精确。 但由于测验中控制的情境不可能与真实情境相同,被试处于被观察状态,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特质。


(四)自我概念测验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在测量自我概念时,不仅要了解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还要了解个人的“自我接受”和“自尊”的程度,比较“现实我”、“社会我”以及“理想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1.形容词列表法

形容词列表法是一种很便利的方法。主试先准备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表,如友善的、有野心的、羞怯的、紧张的等,让被试从表中列举的形容词中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最后由主试分析,判断被试对自己的评价情况。由于形容词的意义容易带有社会褒贬的性质,也就是说具有社会期望性,被试为维护个人自尊,可能不诚实作答。


2.Q分类法

Q分类法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斯蒂芬森(Stephenson)提出的。这种方法是给被试看约100张描述人格的词语卡片,如能够克服困难、喜欢独处、感到一无是处等。要求被试按卡片上词语所描述的人格特质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划分为9个等级,被试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进行等级评定,把最符合与最不符合自己人格特质的卡片分别放在最左或最右边的方格里,其他卡片也按适合自己人格特质的程度放在相应级别的方格里。根据所排列的描述与适合程度可以测量自我概念。此外,这个方法也可用来鉴别人格特质的个别差异。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第二节 能力理论能力一直是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出现了很多研究能力的理论,但一般都是从研究智力开始。智力一词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概念,但很难说出智力所指究竟是人类的...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一、语言产生的概念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

《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本章导学

思 维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思维的概念,表象与想象的概念及在思维中的作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特征;掌握:思维的过程,想象的种类;了解:思维的类型。现代天文学创始人...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一)意识的界定意识在心理学的概念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概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

《心理学》第四章 记 忆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四章 记 忆 本章导学

记 忆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记忆的概念和基本过程,记忆的三个系统,遗忘的进程,影响遗忘的因素和遗忘的原因;掌握:记忆的分类,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了解:记忆术。世界记忆力锦标赛是由“世界记忆之父” 托尼·...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及特征(一)表象的含义和作用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某个人的相貌)、听觉表象(如想...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健康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描述性标准,积极心理的主要成分;掌握:人格障碍、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意义;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特征,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自201...

《心理学》第八章 动机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八章 动机 本章导学

动 机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的激发;掌握:驱力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了解:动机的种类。1999年秋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北京育新学校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