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关于情绪的本质,人们有一个长期认识的过程,在情绪心理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它们从各自的立场和侧面建立假设,也就形成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情绪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经典的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后来人们称之为詹姆斯—兰格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说:“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他指出,人们的常识认为,对外部事件的知觉使人先产生某种情绪,随着情绪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变化。但是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

二、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和巴德(Bard)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他们认为当人们感知到促使情绪产生的刺激后,丘脑首先被激活,接着,丘脑把信息传递给植物性神经系统,由此产生生理反应。同时,根据情绪的不同性质,丘脑把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因此,情绪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

例如,某人遇到一只熊,由视觉感官引起的冲动,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产生两种反应:一是神经冲动经体干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达到骨骼肌及内脏,引起生理应激状态;二是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使某人意识到熊的出现。这时某人的大脑中可能有两种意识活动:其一,认为熊是驯养的动物,并不可怕,因此,大脑即将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并转而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应激状态受到压抑,恢复平衡;其二,认为熊是可怕的,会伤害人,大脑对丘脑抑制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应激生理反应,并采取行动尽快逃避,于是产生了恐惧,随着逃跑时生理变化的加剧,恐惧的情绪体验也加强了。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三、认知评价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她举例说,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会产生极大的惊恐;然而,在动物园里看到阿拉斯加巨熊时,不但不产生恐惧,反而使人产生兴趣和惊奇。这种情感反应的区别显然来自对情境的知觉、评价过程。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送至丘脑,在更换神经元后,再送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上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作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如,当人们受到侵犯、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控制判断。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上述的三种情绪的经典理论假定了情绪的不同成分。它们也假定了刺激事件导致情绪体验的不同进程。在詹姆斯—兰格理论中,刺激引发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和行为,被知觉到后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在坎农—巴德理论中,刺激首先作用于大脑的不同中心,直接刺激产生唤醒反应、行为和情绪体验。在认知评价理论中,刺激事件和生理唤醒都同时依据情境线索和环境因素得到认知评价,在唤醒水平和评价性质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情绪体验。见图7-6。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七章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

《心理学》第七章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经传递信息。所以,有时我们听不见一个人的言语,仅凭他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能...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第二节 积极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限定在一种“病态模型”中,每每谈及心理健康,人们总是先想到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积极状态、积极力量和积极的人生...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一直是个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格内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及人格发展的理论阐述分歧极大。由于研究者关注的视角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精神分析、...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一、语言的结构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词和句子...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及特征(一)表象的含义和作用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某个人的相貌)、听觉表象(如想...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能 力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能力的概念、种类,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影响能力的因素;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了解: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曾经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

《心理学》第一章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心理学》第一章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