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二节 能力理论

能力一直是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出现了很多研究能力的理论,但一般都是从研究智力开始。智力一词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概念,但很难说出智力所指究竟是人类的哪些能力。不仅一般人难以说清什么是智力,就是对心理学家而言,也是如此。由于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的解释不同,所以历来各家所提出的智力理论分歧也很大。本节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智力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其中,一般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决定个体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特殊因素是个体完成某些特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相互联系着,人要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G因素和S因素决定的。图9-2中椭圆形V代表词汇测验,椭圆形A代表算术测验,两套测验结果出现重叠,就是由于它们共同具有一般因素G(两个椭圆形的重叠,由图中斜线部分表示),但它们不完全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还包括特殊因素(见图中的S1和S2)。斯皮尔曼认为,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九章%20能力_第二节%20能力理论_图片_9.2.png


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988) 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见图9-3)。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或过程,包括认知、记忆记录、记忆保持、分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6个因素;智力的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信息材料的类型,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5个因素;智力的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蕴涵6个因素。这样,智力便由5×6×6=180种因素构成。吉尔福特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九章%20能力_第二节%20能力理论_图片_9.3.png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丰富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认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为人类全面理解智力作出了贡献:首先,揭示了智力并非单一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交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其次,说明了智力不是静态的知识运用能力,而是适应环境的动态思维过程;最后,强调了智力包括创造能力。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 (Gardner)教授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新的智力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自然探索智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这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个体八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多元智力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也日益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智力观、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灵活多样的评价观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沙洛维与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心理学界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沙洛维(Salovey)和梅耶(Mayer)。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这一概念经过他们多次修改,最后概括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目前,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课题。上述情绪智力的理论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讨论,相关的测量工具也已迅速得到应用。情绪智力在人们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对情绪智力的正式研究时间不长,还有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如何更准确认识情绪智力与一般智力和人格因素的关系?情绪智力究竟是非认知因素,还是非认知因素与认知因素的结合抑或处于二者的分界点上?情绪智力到底能否准确地加以定量测量?等等。总之,无论是在情绪智力的含义和结构方面,还是它在心理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测量的内容、方式和指标等方面,都需再作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同时,在情绪智力对成功社会行为预测的假设方面,也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关于情绪的本质,人们有一个长期认识的过程,在情绪心理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它们从各自的立场和侧面建立假设,也就形成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情绪的发生...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第一节 感 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要正确理解感觉的含义,应该...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深刻的。例如,随着核磁共振仪的出现,人们对人脑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心理学是科学,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动机当代动机心理学家提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这种...

《心理学》第五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第五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思维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意识和注意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状态,注意的概念与功能,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种类,催眠的概念;掌握:睡眠的阶段,梦的解释;了解:催眠的基本过程,催眠的原理。一个在桌上旋转的陀螺,看似要倒却...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一、驱力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