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一、从 众

(一)从众的含义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ch,1951)做过多次知觉的从众实验,证实了从众现象的普遍存在。其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被试七人一组,其中六人是实验助手(假被试),第七人才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等长。见图11-4。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十一章%20社会认知与行为_第三节%20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_图片_11.5.png

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七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1/4到1/3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3/4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1/3的从众行为。可见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而且存在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内在原因

在一定的群体中,有的人容易从众,有的人不容易从众。同一个人,也许在一个情境中从众,而在另一个情境中则能够坚持己见。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从众行为呢?

从众行为的产生源于个体的某些心理需求,其中下列三种动因最为重要:

1.获得正确的信息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能力,但在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参照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事物作为判断的准则,以便获得正确的信息。特别是当个人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发现原有的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宜时,容易从其他人身上寻找参照信息。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从。

2.获得他人的接纳和喜爱

个体通常会希望获得他人的喜爱和友好的对待,害怕被别人拒绝。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的成员容易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而违反规范的个体容易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对偏离的恐惧。所以,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作出从众的行为。

3.减缓群体压力

在群体情境下,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人产生符合社会或团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从众便成为解除自身与群体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个体不仅在行动上有从众表现,而且在信念上也有从众意愿。个体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很可能根据群体规范、领导意见或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向制定行动策略。随大流、人云亦云通常是为了减缓群体压力,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外部因素

1. 情境模糊

这是最关键的因素,决定着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以别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人们不能确定什么是正确反应、适应行为或正确的观点时,最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们对情境的不确定程度越高,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

2. 情况危急

危急是另一个促使人们以别人作为信息来源的因素,而且常常与模糊情境同时发生。在危急时刻,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应该采取什么行动,但我们又需要立即行动,因此我们就很自然地去观察别人的反应,然后照着做。

3.权威在场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他人眼里越有权威,则在模糊情境下别人越可能跟从于他。例如,一名乘客看到飞机的引擎正在冒烟,他可能会去观察飞机乘务员的反应,而不是他身边乘客的反应。

4.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人地位的高低可在群体结构中得到反映。居于较低地位的群体成员常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从众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高地位者之所以能影响低地位者,使之屈服于群体规范,是因为他被认为有权力和能力酬赏从众者而处罚歧异者。此外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显得自信能干、经验丰富、见多识广,这样,就赢得了低地位者的信赖。因此,一般来说,群体中那些地位越高的人,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反之,个体的地位越低,就越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5.群体凝聚力

一般来说,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个体越有可能为了群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意见。相反,如果群体是一个松散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意见存在分歧,则群体中个人的从众行为就会大大下降。

6.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反之,群体规模越小,个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则容易产生抵抗行为。

二、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 相似性与互补性

相似性是指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除客观上的相似性(如外貌、年龄、社会地位等)外﹐更多是指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

互补性是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

2. 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蔡加尼克(Zajonic)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让被试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些照片看25次,有些只看一两次,然后问被试对照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看的次数越多的照片受喜欢程度越高。 这一现象称为“曝光效应”。 蔡加尼克认为“曝光效应”具有“极大的适应意义”,它是提高吸引力和依恋的重要因素。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最高。

3.外貌

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中美的标准不完全一致,但外貌美总能增强个体的吸引力,因此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

4.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许多人格品质,排在最前面、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六种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最后、受喜爱程度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 虚伪、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

三、亲密关系

生活中我们和周围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对人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的是亲密关系,即亲情、友谊和爱情。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一)亲密关系的含义

亲密关系是近来才受到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主题,目前对此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定义。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布瑞姆(Brehm,2005)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以上六个方面常常被用来描述亲密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必须全部满足以上六个条件才能建立亲密关系。布瑞姆认为其中任何一项单独存在都可以产生亲密关系,但最令人满意和最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则涵盖了以上所有六个特点。

在生活中,除亲情外有两种亲密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它们是友谊和爱情。

(二)友谊

1. 友谊的概念

友谊是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在友谊关系中,双方互相喜爱并寻求彼此相伴。友谊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德威瑞斯(Devries,1996)从友谊的多个特征中提取出三个主要维度:情感的、共享的或共同的、社交的。

2. 友谊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都强调,友谊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还能够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具体来讲,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友谊是一种充满深情的友好关系,儿童可以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真诚的关爱,因此可以消除儿童的孤独感。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儿童的朋友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交往和玩耍机会越多,从中体验到的快乐和兴趣也就越多,这些愉快体验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冲突解决过程中,如果一方表现出谦让、分享、沟通、合作和道歉等行为,就会给另一方作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榜样,儿童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当儿童遇到危险或外来攻击的时候,最有可能提供社会支持的是朋友。

3. 建立和维持友谊的基本原则

建立和维持友谊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即使存在文化差异,人类依然有许多共同的关系准则。英国研究人员阿盖尔(Argyle)和亨德森(Henderson)总结出一套包括43个条目的友谊准则,对其开展调查研究,最后确定了17种最重要的友谊准则(详情可见教材)

这些准则涉及给予帮助、表露情感或尊重朋友隐私、彼此与第三方的关系,这些准则规定了在友谊关系中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事情。遵循这些准则,可以更好地维持友谊关系,如果违背其中的某些方面,极有可能失去友谊。

(三)爱情

爱情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是包含着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人们在爱的时候伴随着多种心理活动

1.爱情的基本成分

斯滕伯格的三成分理论认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块基石组合而成,它们分别涉及情绪、动机和认知的层面。这三种成分以不同的比例相组合,可以构成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1)无爱。三种成分都没有,彼此之间关系随便而肤浅,就像是一般的熟人。

(2)迷恋式的爱。只有激情成分,缺乏亲密和承诺,单相思就是典型的迷恋。

(3)喜欢。只有亲密成分,缺乏激情和承诺,例如,误把友谊当成爱。

(4)空洞式的爱。只有承诺,缺少激情和亲密,包办婚姻常常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5)浪漫式的爱。有亲密、激情,但缺少承诺,如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6)伴侣式的爱。有亲密、承诺而无激情,老年夫妻中主要存在的是这类爱。

(7)愚昧式的爱。有激情、承诺而无亲密,闪婚中容易出现的结果。

(8)圆满的爱。同时包含激情、亲密和承诺三种成分,这是每一个恋爱中的人追求的目标,它的获得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情感投入。

2. 爱情的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对爱情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反应方式。研究者发现依恋类型、年龄和性别是影响爱情稳定的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1)依恋类型。依恋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长期持续的情感联系。

(2)年龄。爱情会随着年龄发生缓慢的变化,其变化方式似乎超出了人们的一般预期。(3)性别。在爱情上,男性和女性之间有区别,但总体来看相同之处依然多于不同之处。过去人们过分夸大了男性和女性在爱情问题上的区别, “男性来自一个星球,女性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比喻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都能体验到各种不同的爱,男性和女性在三种依恋类型上的人数比例也没有区别,男性和女性总体在爱情量表和激情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区别,所以男性和女性总体上可能有着相似的爱情情感。

当然,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些性别差异。比如,男性更加相信会有“一见钟情”;谈到爱的时候,女性会更加谨慎。男性在选择爱的对象时歧视性较少,随意性较大;而女性则更加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高的男性伴侣。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生...

《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节 记忆策略

《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节 记忆策略

第四节 记忆策略一、复习策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复习,是很难保持在记忆中的。只听讲不复习是任何课程也学不好的。因此可以说,复习是记忆的关键。那么,采用怎样的复习策略才能达到巩固记...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节 社会行为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节 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行为一、 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很多,比如为了获得社会赞...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一、表象及特征(一)表象的含义和作用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某个人的相貌)、听觉表象(如想...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第四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一) 心理辅导概念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能 力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能力的概念、种类,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影响能力的因素;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了解: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曾经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一)意识的界定意识在心理学的概念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概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遗忘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遗忘

第三节 遗忘一、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就是遗忘。遗忘与保持相对,保持的丧失就意味着遗忘。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可将遗忘分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