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三节 心理障碍
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列出了十种心理障碍,其中既有因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理障碍,也有适应性的功能障碍。在青少年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心境障碍、应激性相关障碍和人格障碍。下面简要介绍这三类心理障碍。
心境障碍是以明显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常见的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等。
(一)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所处环境不相称。情绪表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特例则以易怒为主。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其症状标准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伴有语速增快、言语急迫紧促、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行为鲁莽和睡眠减少等症状。
轻躁狂状态不会造成社会和职业功能的破坏,不需要住院治疗。但严重的躁狂发作会损害个体心理社会功能,导致婚姻、职业或社会关系出现问题或危机。严重的躁狂会伴有精神病性特征(如夸大妄想),需要住院治疗。
(二)抑郁发作
抑郁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所处情境不相称。情绪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除以上症状外,还常常会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精力减退,睡眠有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严重者还会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
对成人抑郁发作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抑郁发作是由生活事件或正在经历的困难引发的,研究表明,在66%~90%的抑郁发作前六个月内,个体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大多与丧失(如离婚、流产或亲人亡故)有关。
抑郁发作的治疗最好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来进行。研究发现,与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方法相比,认知疗法是更有效的抑郁治疗方法。
应激性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心理障碍,也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其中生活事件或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应激性相关障碍主要包括:
(一)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在受到突如其来的、严重的精神打击后立即(一小时之内)出现的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动作和言语增加,思维和情感不一致,动作和言语单调杂乱、缺乏目的和意义、令人难以理解;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活动和言语明显减少,甚至终日呆坐不语,严重者可陷于木僵状态。
如果应激源消失,症状往往会得到缓解。急性应激障碍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亲人亡故或重大疾病)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心理障碍。其临床症状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随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体验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或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地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
(三)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主观痛苦体验或情绪紊乱状态,同时伴有适应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适应性障碍常因明显生活事件,特别是处于持续的不愉快的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改变后发生。如学习环境变化、生活境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学业不良、失恋及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均有可能影响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和价值观念的完整性。情绪上表现为烦躁不安、焦虑、抑郁、胆小、不知所措,行为上出现适应不良,如独处、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还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与之相伴随的生理功能障碍是睡眠不好、食欲减退。
适应性障碍往往出现在应激事件或生活事件发生之后一个月内,病程至少持续一个月,一般不超过六个月。适应性障碍在精神创伤程度、症状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方面较急性应激反应低。人格特征和易感性在适应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当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持久而显著地偏离正常,并由此引起较严重的痛苦状态或明显影响社交和职业功能时,就是一种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焦虑症、情感症等心理障碍不同。患有焦虑症与情感症的来访者所共有的特征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或有愧疚感或希望改变自己;而存在人格障碍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偏差,也不会因此到焦虑不安。人格障碍有多种,下面重点介绍其中四种。
(一)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在家不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融洽相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挫折和侮辱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明显超出实际需要地好斗,执着追求个人权力;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另有新欢或伴侣不忠;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到压制、被迫害;具有将其外部事件解释为“阴谋”的非现实性观念,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
(二)冲动型人格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通常还有以下特点: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常表现出攻击、鲁莽和盲目性行为;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责或罪恶感;经常出现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倾向。
上述特征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其外部表现是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不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暗地破坏或阻挠。
(三)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要求严格和完美,具有强烈的自制性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世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为主,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四)焦虑型人格
以一贯感到紧张、担心、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不断追求被人接受和受到欢迎,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而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只有在能够保证被接受和不会受到批评的情况下,才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因“稳定”和“安全”的需要强烈,生活方式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