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

一、驱力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Woodworth)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同时,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即学习的经验决定着行为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赫尔(Hull)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但是,驱力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行为,如,什么力量激发了过量的进食行为?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为什么政治家在监狱里可以绝食数日?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二、诱因理论

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例如,诱人的美食激发人的进食欲望,漂亮的时装引起人的购买欲,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人的成就需要。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具有持久的推动力。

三、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头脑中的各种不同的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近年来,动机的认知理论成为深受人们重视的一种动机理论。

(一)动机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1972)提出了如图8-5所示的两维的归因模式。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5.png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部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在德西看来,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尼科尔斯(Nichols)和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Dweck)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成就目标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平崔克(Pintrich)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一种信念系统”。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曼和迈尔(Anderman & Maehr,1994)总结了两类成就目标的特点(表8-1)。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6.png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7.png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说它高级,是因为思维既包括了感觉、知觉和注意等低级的...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知觉类型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知觉类型

第三节 知觉类型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知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叫错...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能 力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能力的概念、种类,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影响能力的因素;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了解: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曾经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深刻的。例如,随着核磁共振仪的出现,人们对人脑的认识更加清楚了。心理学是科学,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一节 社会认知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一节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知觉、储存、推测与判断。社会认知的对象很多,有关于个人的,有关于社会的,也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在人们头脑中,关于个人的社会认知会形成自我...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三节 心理障碍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三节 心理障碍

第三节 心理障碍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列出了十种心理障碍,其中既有因器质性...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第三节 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一)睡眠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睡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人还是动物,在每天24小时中,都会有睡眠。不同之处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已。对于睡眠...

《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 本章导学

思 维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思维的概念,表象与想象的概念及在思维中的作用,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特征;掌握:思维的过程,想象的种类;了解:思维的类型。现代天文学创始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