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

一、驱力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Woodworth)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同时,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即学习的经验决定着行为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赫尔(Hull)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但是,驱力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行为,如,什么力量激发了过量的进食行为?为什么一个人可以通宵达旦地工作?为什么政治家在监狱里可以绝食数日?因为在这些行为中,人的驱力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二、诱因理论

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例如,诱人的美食激发人的进食欲望,漂亮的时装引起人的购买欲,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人的成就需要。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它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具有持久的推动力。

三、认知理论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头脑中的各种不同的观念在刺激和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它既能引起行为,又能改变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具有动机的功能。近年来,动机的认知理论成为深受人们重视的一种动机理论。

(一)动机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指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会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一般来说,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运气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成败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而外控型的人则认为成败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根据这几个维度,韦纳(1972)提出了如图8-5所示的两维的归因模式。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5.png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部动机。自我决定是人的一种选择能力,人们行为的决定因素是自我决定,而不是强化序列、驱力或其他任何力量。在德西看来,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


(四)成就目标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尼科尔斯(Nichols)和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Dweck)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并使之成为20世纪90年代动机研究的一个热点。

成就目标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平崔克(Pintrich)认为,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一种信念系统”。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曼和迈尔(Anderman & Maehr,1994)总结了两类成就目标的特点(表8-1)。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6.png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三节%20动机的理论_图片_8.7.png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意识

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一)意识的界定意识在心理学的概念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概念: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三节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三节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目前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一些与个人身体或生理有密切关系的人格特质,如情绪、气质、容貌方面的自我...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遗忘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遗忘

第三节 遗忘一、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就是遗忘。遗忘与保持相对,保持的丧失就意味着遗忘。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可将遗忘分为...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一节 感觉

第一节 感 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就是感觉。要正确理解感觉的含义,应该...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一节 能力概述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一节 能力概述

第一节 能力概述一、什么是能力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要成功地完成一种活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能力。例如,要想成功地绘制一幅...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一、语言产生的概念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情绪(一)情绪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情绪,即喜、怒、哀、乐、爱、恶、惧,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