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一章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几乎都倡导“人为贵”,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开发人的潜能,力求处理好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论灵魂》中对思维、智慧、动机以及情绪进行过一定的猜测和探讨。 这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经验的方法,所以对心理现象的看法,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引进了实验的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创建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还创办了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心理》杂志。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由于心理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人们很难对它作出全面的解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各种心理学的派别,这时的心理学处在一个学派林立、相互纷争的时期。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冯特、铁钦纳(Titchener)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意识经验是由许多不同的元素构成的。他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内省法是通过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如一面色彩鲜艳的小旗或一句写在卡片上的话,请被试用他们自己的话,尽可能详尽地描述自己的感知和体验,然后由心理学家分析被试的报告理解其心理结构。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基本元素是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的。 构造心理学使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羁绊而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但是它的内省法的分析站不住脚。因此,当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把构造主义传入美国后,构造主义受到心理学界的反对。而反对者的意见又各不相同。因而,继冯特的构造主义之后,心理学界就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在对构造主义的非议中,声音最大的是机能主义学派。这个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Deway)于20世纪初创立的。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结构主义所认为的无生命的砖头,而是一条永远变化着、流淌着的表象和知觉的小溪。
机能主义信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认为生物进化是以适者生存的方式进行的,有助于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生理机能才能在进化中得以保留。因此,机能主义者想要搞清思考、知觉、习惯、情绪等行为是怎样帮助人类生存下来的。所以,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派
在构造主义被铁钦纳带到美国发展的同时,构造主义在德国也受到一定的批判。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Wertheimer)、考夫卡(Koffka)和苛勒(Kohler)等创立的。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它的意思是“完形”、“模式”、“ 结构”、“组织”。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图1-2中的作品是由不完整的圆环组成的,然而,完形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人类的知觉总是非常倾向于组成富有意义的构型。因此,你或许从这部作品中发现了一个三角形,尽管它仅仅是你想象出来的。这说明,你的知觉经验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在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即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他们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对它进行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事件,即行为。同时,他们反对内省法,认为内省法得到的资料是不客观的,主张科学心理学应采用实验法,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才是科学的。华生还强调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宣称,如果给他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他按他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他保证可以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他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
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他的心理学思想为新行为主义。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因此,他认为当前行为的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获得了老师的表扬,他以后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了。这一原理适用于人类的各种行为,包括社会行为的塑造和矫正。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是由奖励或正强化控制的。他的思想被运用于工厂、学校和医院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直到现在,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教学设计等方面新行为主义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新行为主义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这使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受到限制,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五)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Freud)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代表了持久的、无法摆脱的力量。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无意识的,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超我代表我们的道德方面,当行为违背了道德标准时我们感到罪过。自我与现实相对应,其功能是根据现实情况和超我所追求的道德行为的需要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因此自我具有执行功能,它协调着本我寻求快乐的需要和超我追求道德行为的需要以及现实的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这样,精神分析便从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这就是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派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这是他们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因此,心理学从此以后不仅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但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把它与意识对立起来,并夸大性欲的作用,这些都是不够恰当的。
心理学建立初期学派纷争的局面到20世纪30年代基本结束,此时出现了各学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它们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这些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我们称其为研究取向,其中最具影响的有: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反对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偏激观点的过程中,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创立的,被称为第三势力。他们批评精神分析派以精神病人的心理现象为基础,抨击了人的行为是由原始冲动支配的观点;批评行为主义是以动物和儿童心理现象为基础,只研究零碎、片面的反应构成的行为,而未能研究表现行为的整个人。认为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成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使人失去了人最重要的特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并强调人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研究方法上,他们赞成现象学所采用的内省法,通过内省的方式来了解人的整体主观意识经验。他们关注个体所体验到的主观世界,而不是由观察者或研究者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反对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并以动物研究的结果来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实际是对行为主义局限的一种挑战,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20世纪中期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需要了解人是怎样认识世界、怎样在头脑中加工信息的。只有把人的认识活动了解清楚了,计算机才有可能模拟运算。同时,心理学的研究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果,例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中,揭示出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思维表现出了不同的水平。这说明内部心理活动规律是可以研究的。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佘瑟尔(Neisser)将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使得认知心理学明确地成为一种思潮。认知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内部认知过程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但是认知过程与人的动机、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认知心理学并没有忽视动机和情绪的研究,它超越了单纯的认知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潮,延伸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而且,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当前,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相结合,把行为水平的研究与相应的大脑神经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加深入地探讨认知过程的机制,形成了认知神经科学。
(三)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从生物基础的角度研究心理和行为。它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寻找行为的原因。从一个器官的功能、自身结构和生物化学过程来解释某一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这种研究取向或观点认为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最终能够依据生物化学过程加以理解,行为是由躯体结构和遗传过程所决定的。注意、语言、思维和情绪等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而且,现代生理心理学的发展中,从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时大脑物质代谢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地加深着人们对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机制,乃至于人格特征、智力活动与脑的关系的认识。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维里(Scoville)和米勒(Miller),采用部分治疗时发现海马组织在近期记忆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Olds)等用微弱电流刺激神经细胞时发现,在脑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刺激这个中枢将引起积极的情绪反应。
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神经成像或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这些技术可以在无损伤的条件下观察有机体内进行着的一些生物化学变化,帮助人们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脑功能资料,更好地揭示大脑的奥秘。
(四)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在20世纪以后作为一个学派已不存在了,但是它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的某些领域还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些领域是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
(五)精神分析的研究
精神分析的理论实质上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强调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所驱使或激发的,人的行为是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的,并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精神分析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人的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人的天性不总是理性的。这一模式被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在新的方向上采用。精神分析的这些思想,在当今的心理学的某些领域,例如,在儿童发展、无意识、动机、人格和心理分析治疗等领域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心理学中依然有五种理论居主导地位。在这些理论中,生理心理学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认知心理学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这两个领域已经开始融合。认知神经科学正试图发现心理活动与大脑活动之间的联系。同时,人们认为以往心理学家着重研究人类的消极方面,以解决各种紧迫问题;但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思考人类的爱情、幸福、创造力、心身健康、自我满足和成就感等,这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优点、美德和最佳行为。也就是说,今天心理学开始对人类的优点进行正规的研究,这项事业将能更好地发挥人类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知识之窗:当今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