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动机 本章导学
重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的激发;
掌握:驱力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
了解:动机的种类。
1999年秋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北京育新学校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一名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用他们自己画的简笔画,运用实物投影,生动地讲述着《狼》的故事。每一位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有时皱着眉头,有时发出笑声,有时还小声地议论着,气氛热烈而有序。而且,课程结束时,全班同学非常有兴趣地齐声背诵了《狼》的课文,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一堂文言文的语文课,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比较困难和乏味的。语文老师——邹恒璞老师构建了一个能激发学生多方面动机的教学单元。她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每个小组的学生花费了几周的时间,在一起理解课文、设计简笔画的构思、完成连环画的制作、准备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这种社会动机对于初中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强大的。
可见,动机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什么是动机呢?本章将首先论述动机的含义,动机和需要、工作效率等的关系。然后,介绍各种不同的动机,如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重要的动机理论,如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和动机的认知理论等。最后介绍几种激发动机的途径和方法。动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动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可以提高活动效率,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1.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人们的行为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动力。动机具有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和维持性的特点。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
2.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产生。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3.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欲等。社会性动机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兴趣、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4.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5.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韦纳提出动机归因理论,构建了两维的归因模式。自我决定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部动机。
6.班杜拉强调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7.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目标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8.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内部动机的激发方式有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胜任力和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的激发方式有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合作学习、正确运用奖励、慎重使用惩罚和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9.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有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树立学习榜样,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10.在与他人和睦相处和归属群体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社交动机。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得以满足。
1.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2.试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驱力理论与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简述动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思想。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