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动机 本章导学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动 机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动机与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动机的激发;

掌握:驱力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

了解:动机的种类。

1999年秋天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北京育新学校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一名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用他们自己画的简笔画,运用实物投影,生动地讲述着《狼》的故事。每一位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有时皱着眉头,有时发出笑声,有时还小声地议论着,气氛热烈而有序。而且,课程结束时,全班同学非常有兴趣地齐声背诵了《狼》的课文,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是一堂文言文的语文课,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比较困难和乏味的。语文老师——邹恒璞老师构建了一个能激发学生多方面动机的教学单元。她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智慧,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课文内容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每个小组的学生花费了几周的时间,在一起理解课文、设计简笔画的构思、完成连环画的制作、准备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而且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这种社会动机对于初中生的激励作用是很强大的。

可见,动机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什么是动机呢?本章将首先论述动机的含义,动机和需要、工作效率等的关系。然后,介绍各种不同的动机,如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重要的动机理论,如驱力理论、诱因理论和动机的认知理论等。最后介绍几种激发动机的途径和方法。动机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掌握了动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可以提高活动效率,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本章内容要点

1.动机是指行为的动力——人们的行为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动力。动机具有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和维持性的特点。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

2.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同一行为可能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行为也可能在同一动机的支配下产生。动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关系。人们在中等强度的动机下工作效率最高。

3.根据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性质的不同,一般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的主要形式有饥饿和性欲等。社会性动机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形式有兴趣、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交往动机等。

4.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诱因是指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诱因与驱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5.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韦纳提出动机归因理论,构建了两维的归因模式。自我决定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部动机。

6.班杜拉强调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7.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目标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是个体对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的知觉,目标表征了个体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和理由。成就目标可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8.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内部动机的激发方式有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胜任力和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的激发方式有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合作学习、正确运用奖励、慎重使用惩罚和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9.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有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树立学习榜样,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10.在与他人和睦相处和归属群体需要和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社交动机。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得以满足。

思 考 题

1.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

2.试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驱力理论与诱因理论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5.简述动机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的基本思想。

6.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一、从 众(一)从众的含义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一、语言产生的概念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社会认知与行为学习目标重点掌握: 自我概念,社会刻板印象,从众及亲社会行为等概念;掌握: 自我概念的内容,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了解: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攻击...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第四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一) 心理辅导概念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

第三节 情绪的理论关于情绪的本质,人们有一个长期认识的过程,在情绪心理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它们从各自的立场和侧面建立假设,也就形成了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情绪的发生...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说它高级,是因为思维既包括了感觉、知觉和注意等低级的...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能力的发展趋势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八个不同的时期,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