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第四节 动机的激发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四节 动机的激发

在学校中,动机激发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提高内部动机、提供诱因与奖励、激发自我效能感和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等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内部动机

(一)什么是内部动机

一些理论家认为动机可以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例如,兴趣能激发一个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力可以使一个儿童接受挑战。因此,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

(二)内部动机的激发

1. 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做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做批评的目标。要具体指出可以提高和进步的地方。例如,“我注意到你的‘横’比以前写得更平了,你能把你的‘钩’写得更清楚吗?”

2. 培养学生的胜任力

教师怎样创造一个有利于胜任力培养,确保学生的胜任力体验的课堂气氛?可提供最佳挑战。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在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可以考虑忽视成绩和结果,创造更像游戏的氛围,鼓励而不是打击错误的出现。

3.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是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可采取变化刺激,通过用不定期的小组讨论、电影、客座教师授课、变化座位安排、实地考察、提问与回答、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来改变常规的教学秩序。

另外,在课堂上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困惑”,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得到真正的结论。心理挣扎并不一定总是非常有趣,冲突、不确定性问题可能包含了情绪上的痛苦,但是,发现和回答问题在情绪上是令人愉快的。

二、提供诱因与奖励

(一)什么是外部动机

在学校中,有多种多样的外部条件,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活动的动力源泉,例如,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可以起到抑制、约束和限制不良行为表现的作用,例如,教师的批评、学校的处分、竞争的失败等。这种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

(二)外部动机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学习气氛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动机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在学习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一般都有很大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

根据目标定向理论,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在团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不能达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必定会与同伴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寻求一种既有利于同伴成功又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活动方式。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

3.正确运用奖励

首先要注意奖励的选择。奖励物的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一个香喷喷的面包,对肚子饿的孩子而言,其增强效果一定比对饱食者更佳;一枚小红花或小红旗的贴纸,可能深受幼儿园儿童的喜爱,而高中生则对它不屑一顾。可见,奖励是个别化事物,要提高奖励的效果,对奖励诱因的选择要慎重考虑。

4.恰当使用表扬与批评

在教育环境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实施的强化措施是通过社会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其他行为进行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不过,如果用之不当,过分或过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骄傲、忽视自己缺点的倾向,并可能导致学生将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片面地追求表扬,从而产生消极的结果。批评当然不如表扬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过,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也能取得一定的好效果。当然,过分或过多的批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怀疑、憎恨等不良的后果。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如,对经常受表扬的学生,要适当地指出他们的缺点,让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助于使外来的动机及时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对缺点较多的学生,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虽然这种进步对一般学生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后进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促使自尊、自爱的需要产生。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有些后进学生,由于过去长期受到奚落,已经对奖惩产生了淡漠的态度。因此,表扬与批评,都起不到外来动机的作用。这时,除了要对他们的优点给予公正的评价外,还需要动之以情,或从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直接兴趣入手,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也对奖惩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只有尊重学生,教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与批评;只有尊重教师,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才能重视。不然,就会产生意义障碍,使批评与表扬无法达到其应有的作用。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无论对哪一类学生,如果评价不公正,不实事求是,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态度的不公正,往往是引起学生发生意义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激发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 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

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第一,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得过高,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然达不到,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能力感。第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亲历成功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自己办数学墙报,鼓励同学之间自己开展数学竞赛等。

2.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好的榜样不一定指一个人,也可能指一件事。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身上,让他们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3. 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六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目标还要具有挑战性,即具有一定的难度。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当讥讽,而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一起来寻找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对学生学习上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给予鼓励和表扬。总之,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标准的行为过程,它对调节人的行为很重要,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关键。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社交动机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有与他人保持来往、建立联系、获得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和睦相处和归属群体的愿望。我们把在这些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社交动机。

社交动机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学习成绩方面,社交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优于社交动机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上的交往机会,影响着学生社交动机的形成。社交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有时它能使学生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有时则使儿童拒绝为他们所不爱的教师而学习。由于存在着社交动机,获得父母、老师和朋友的赞扬不仅使他们感到处于优越的地位,而且还会使他们在与有关人员之间的交往中享受亲密的情感。同样,受到责备、申斥和叱骂不仅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伤害,而且还会使他们觉得被抛弃、不受宠爱以及在集体和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从而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二)如何提高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 师生沟通

(1)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2)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在课堂背景中要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接受”、“理解”。教师的品质,以真实为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理想的交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接受”指的是教师要无条件地接受学生,能完全接受学生在碰到某个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满足。 “理解”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锐地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可以相信教师确能全面把握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发展起教师与学生间“快乐与共”的行为来。

2. 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是儿童社交活动的又一重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时期达到顶点,同伴有可能取代父母和老师在儿童心目中的第一地位。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分利用它来作为增进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课堂上增加讨论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教学目标,体会彼此交流、指导与支持的重要性;组织课外的兴趣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频繁交往,使他们优势互补。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十章 人格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章 人格 本章导学

人 格学习目标重点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结构和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掌握: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人格测评的工具与方法。一提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人们马上就会说出《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和《...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生...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社会认知与行为学习目标重点掌握: 自我概念,社会刻板印象,从众及亲社会行为等概念;掌握: 自我概念的内容,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了解: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攻击...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能 力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能力的概念、种类,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影响能力的因素;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了解: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曾经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情绪(一)情绪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情绪,即喜、怒、哀、乐、爱、恶、惧,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感觉与知觉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征,知觉类型;掌握:刺激与感觉的关系;了解:感觉的种类。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第四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一) 心理辅导概念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第二节 知 觉一、知觉的含义如果说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属性的初级加工的话,那么知觉就是对这些刺激的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