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该定义强调从社会适应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同时也强调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内在感受和内在标准。

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目的不同,所依据的心理健康标准就不同。

在学术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将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看做“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即人群中的平均状态,居于两端的为异常。但是有些心理或行为并不呈正态分布,还有一些心理与行为只有一端属于异常,另一端则为理想的或优秀的状态,所以该标准的使用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健康的诊断一般依据较严格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在我国通常使用两个临床诊断参照标准: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DSM-IV主要从临床障碍、人格障碍或智力迟滞、一般医学状况、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及个体在心理、社会和职业领域内的整体功能水平五个维度上给出了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CCMD-3列出了十大类精神障碍,并对每一类精神障碍都提出了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以上两套临床诊断评估系统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评估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

除了以上两类专业性的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外,在很多资料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作为非专业人士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的参照,也可以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参照。下面七条是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极心理(如猜疑、嫉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全感。

(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看做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六)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一定义建立在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基础上。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将健康同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最佳的健康综合了人的生理、智力、情绪、人格、家庭、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完好的运行状态时,人们才能够产生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健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揭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和情绪因素是健康和疾病的重要预测变量。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edman & Roseman,1974)研究发现,A型人格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较强的预测因素。哈勃拉(2003)发现D型人格的人在经历应激时有较高的心血管和可的松反应性,因此他们有较高的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以忧郁的心境状态为主,这意味着慢性的心理忧伤增加了患冠心病的可能。相反,在积极的方向上,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高控制的人更加健康,乐观的人和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加健康,而幸福的人不容易患感冒。

(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渡过难关。即使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困境(如伤残),他们也能够运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希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心理健康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使个体达到更好的社会适应。

(四)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拥有更多的是同情、友善、信任和尊敬,较少猜疑、嫉妒和敌视。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基础。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本章导学

意识和注意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意识的概念,意识的状态,注意的概念与功能,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种类,催眠的概念;掌握:睡眠的阶段,梦的解释;了解:催眠的基本过程,催眠的原理。一个在桌上旋转的陀螺,看似要倒却...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与获得一、语言产生的概念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语言的生成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种形式。口语的生成是指说话者将头脑...

《心理学》第七章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

《心理学》第七章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

第二节 情绪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经传递信息。所以,有时我们听不见一个人的言语,仅凭他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能...

《心理学》第八章 第四节 动机的激发

《心理学》第八章 第四节 动机的激发

第四节 动机的激发在学校中,动机激发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提高内部动机、提供诱因与奖励、激发自我效能感和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等途径与方法。一、提高内部动机(一)什么是内部动机一些理...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第二节 能力理论能力一直是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出现了很多研究能力的理论,但一般都是从研究智力开始。智力一词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概念,但很难说出智力所指究竟是人类的...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第二节 积极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限定在一种“病态模型”中,每每谈及心理健康,人们总是先想到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积极状态、积极力量和积极的人生...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