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作贡献”。 该定义强调从社会适应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同时也强调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内在感受和内在标准。

概括起来,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评估目的不同,所依据的心理健康标准就不同。

在学术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将心理健康水平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看做“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即人群中的平均状态,居于两端的为异常。但是有些心理或行为并不呈正态分布,还有一些心理与行为只有一端属于异常,另一端则为理想的或优秀的状态,所以该标准的使用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健康的诊断一般依据较严格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在我国通常使用两个临床诊断参照标准: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DSM-IV主要从临床障碍、人格障碍或智力迟滞、一般医学状况、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及个体在心理、社会和职业领域内的整体功能水平五个维度上给出了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CCMD-3列出了十大类精神障碍,并对每一类精神障碍都提出了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以上两套临床诊断评估系统是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评估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依据。

除了以上两类专业性的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外,在很多资料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作为非专业人士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评估的参照,也可以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参照。下面七条是我国心理辅导工作者经常使用的心理健康描述性标准。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他能够被他人理解、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心理(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多于消极心理(如猜疑、嫉妒、敌视等),有较充足的安全感。

(三)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看做乐趣而不是负担,在工作和学习中勇于迎接困难和挑战,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四)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中。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很少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怀才不遇”。

(五)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积极情绪状态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而且一般不会长久,喜不狂、忧不惧、胜不骄、败不馁。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

(六)人格和谐完整

智力正常,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完整、和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人类整体健康的一部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一定义建立在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基础上。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将健康同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认为最佳的健康综合了人的生理、智力、情绪、人格、家庭、社会和环境的方方面面,只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处在完好的运行状态时,人们才能够产生健康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健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揭示,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和情绪因素是健康和疾病的重要预测变量。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edman & Roseman,1974)研究发现,A型人格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较强的预测因素。哈勃拉(2003)发现D型人格的人在经历应激时有较高的心血管和可的松反应性,因此他们有较高的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以忧郁的心境状态为主,这意味着慢性的心理忧伤增加了患冠心病的可能。相反,在积极的方向上,研究发现,高自我效能感、高控制的人更加健康,乐观的人和善于表达情绪的人更加健康,而幸福的人不容易患感冒。

(三)心理健康是个体实现良好社会适应的前提和保障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他们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渡过难关。即使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困境(如伤残),他们也能够运用乐观的思维方式,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希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因此心理健康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能够使个体达到更好的社会适应。

(四)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重要条件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生活,既能享受与他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能独处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拥有更多的是同情、友善、信任和尊敬,较少猜疑、嫉妒和敌视。因此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保障社会和谐与安宁的基础。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一、语言的结构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词和句子...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记,其中一些印记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

《心理学》第七章 第四节 情绪的调节

《心理学》第七章 第四节 情绪的调节

第四节 情绪的调节一、什么是情绪调节人们的情绪随着个人生活的变化、事业的进展,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然而情绪的变化不一定能适应环境的需求,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环境的要求。例如,你作为...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一节 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人格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与身份,类似于我国京剧表演中根据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感觉与知觉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征,知觉类型;掌握:刺激与感觉的关系;了解:感觉的种类。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一、从 众(一)从众的含义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四节 催眠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四节 催眠

第四节 催眠一、什么是催眠最早是在18世纪由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尔(Mesmer)提出来的,用于用“动物磁”治疗病人,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Braid)于1841年提出催...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动机是一个较古老的研究课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人们对动机的实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一、驱力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