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动机

当代动机心理学家提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这种原动力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认识,使目标由外部的诱因变成为内部的需要,这种需要成为行为的动力。例如,对于将要上学的孩子来说,在成人的引导下,或同龄小朋友的引诱下,孩子产生了入学的愿望或要求,这种需要是孩子进入学校学习的原动力,进入学校学习是他们行为的目标。这就是说,只有目标成为个体的需要才可能成为动机。动机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动力性

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秀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为了摆脱孤独而结交朋友等。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

(二)指向性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去学校学习;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人们会主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

(三)隐蔽性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具有隐蔽性,人们不能直接地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间接地进行推断,推断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机强度的大小。例如,在周末的时间里,一名学生清晨就去了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他集中注意力地阅读文献、翻阅资料,而且一整天都在那里度过。从这个学生一系列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初步推断他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强的。

(四)活动性

动机通过活动来表现,并通过活动获得或达到它们的目标。动机所要求的活动,有心理活动也有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主要有认知活动,如计划、组织、监督、决策、解决问题和评估;还包括情绪活动的参与,例如兴趣、爱好、热情和激情等。生理活动承受着个体活动的努力和坚持,并且负责一些外在的行为。只有身心协同活动才可以达到动机所追求的目标,也才能满足个体的需求。

(五)维持性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例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这时,需要就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一)需要及其种类

1. 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如血液中水分的缺乏,会使人产生喝水的需要;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爱的需要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所以,需要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 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择偶、嗣后等需要。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如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和观看电影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是以占有某些精神产品而得到满足的。

(二)需要的结构

关于需要的结构,在心理学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影响最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图8-1):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等;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一节%20动机的一般概念_图片_8.1.png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优等生,在班上拔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的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愿辜负父母、亲友的期望;有的学生是在英雄、模范人物的影响下,希望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服务;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动机,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等等。这些不同的动机都表现在同一种学习行为中。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一样。另外,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几个人都想休息,但有的去剧院,有的去散步,有的去划船等。

在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这里“效果”是指行为的社会效果。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一个孩子想帮父母干点家务活,但不小心打碎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撞倒了桌上的花瓶。从动机讲无可非议,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好的活动效果。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Yerkes & Dodson,1908)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如图8-2所示)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八章%20动机_第一节%20动机的一般概念_图片_8.2.png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知觉

第二节 知 觉一、知觉的含义如果说感觉是人们对外部刺激属性的初级加工的话,那么知觉就是对这些刺激的进一步加工。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情绪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情绪(一)情绪的性质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情绪,即喜、怒、哀、乐、爱、恶、惧,但是要给它下一个定义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情绪的复杂性,情绪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一、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可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的需要所必需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饿、...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第三节 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一)睡眠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睡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人还是动物,在每天24小时中,都会有睡眠。不同之处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已。对于睡眠...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知觉类型

《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知觉类型

第三节 知觉类型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和嗅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知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觉叫错...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心理学》第九章 第二节 能力理论

第二节 能力理论能力一直是心理学界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出现了很多研究能力的理论,但一般都是从研究智力开始。智力一词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概念,但很难说出智力所指究竟是人类的...

《心理学》第五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第五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思维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一、语言的结构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词和句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