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五章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及特征

(一)表象的含义和作用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某个人的相貌)、听觉表象(如想起某首歌的旋律)、嗅觉表象(如想起玫瑰花的香味)和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的动作)等。表象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研究发现,大约有97%的人有过视觉表象,92%的人产生过听觉表象,还有超过50%的人有过运动、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其他感觉的内在表象。有意思的是,极少数的人还会产生比较奇特的联觉表象,这种表象能够跨越一般的感官屏障。比如,某些具有联觉表象的人在听音乐时不仅能听到声音,同时还会有颜色或味道的感觉体验。

人的思维不仅需要通过概念来进行,也需要借助表象。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有: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比如,在挑选一件衣服时,想出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有助于作出更好的选择。工程师在审阅建筑图纸时,往往会通过头脑中想出的建筑物的实际形象来帮助分析。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两个命题:小张比小王高些,小李比小张高些。要求被试快速判断谁最高、谁最矮。研究者发现,如果被试在头脑中想出三个不同高度的圆柱体,并用它们分别代表小张、小王和小李,那么根据对表象的比较,被试就能更快地说出问题的答案。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在“记忆”一章中我们曾经提到,头脑中关于某个概念的记忆,既可以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编码,也可以通过表象进行编码。表象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语言和表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当提到“水果”这个概念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水果”的某些特征或属性,而是在头脑中产生苹果、橙子和香蕉等具体的水果形象。回忆自己在解决哪类问题时会用到表象,表象是否真的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二)表象的特征

1.  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但表象又与知觉不同,它是知觉的概括再现。与知觉比较,表象有下列特点:

(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不能反映客体的详尽特征,它有时甚至是残缺的、片断的;

(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

(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它反映的仅是客体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但在某些条件下,表象也可以呈现知觉的细节。例如,很多儿童都存在一种“遗觉象”现象。向这些儿童呈现一张内容复杂的图片,几十秒钟后把图片移开,使其目光投向一块灰色屏幕上,他们就会“看见”同一张清晰的图画。这些儿童可以根据当时产生的映像准确地描述图片中的细节,虽然他们清楚地知道图画并不在眼前。据研究,儿童中有40%~70%的人有遗觉象,并且遗觉象在11~12岁时最明显,很少能继续保持到成年期。

2. 概括性

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它虽有感知的原型,却又不限于某个原型,因此具有概括性。一般来说,表象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感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这种概括常常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表象的概括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关系,表象是难以囊括的。我们在看连环画时会发现,一页页画面需要通过语言才能连贯起来,画面的深层含义也是通过语言来进行概括的。在上述产生遗觉象的实验中,如果图片呈现的是一个故事的片断,那么,儿童关于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相互作用的来龙去脉则不可能在表象中完整地再现。每个关于故事的表象不过代表了故事的某一个片断,完整地表达故事的情节和含义离不开概念和命题等语言形式。

3. 可操作性

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人们可以对自己心目中的表象进行旋转、扫视或有层次的组织和划分。心理旋转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谢帕德(Shepard,1970)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成对的图形,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两个图形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测试的成对图形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个图形相同但方位不同,其中一个相对于另外一个在相同平面上转动了一定角度,这种情况被称为平面对,如图5-1(a)所示。第二种情况也是两个相同图形,但是一个相对另一个在与纸面相垂直的平面上转动了一定角度,这种情况被称为立体对,如图5-1(b)所示。第三种情况为两个不同图形,它们互为镜像,其区别如同左右手一样,无论怎么转也不能重合,如图5-1(c)所示。研究者在这几种情况下,都安排了不同的转动角度或图形的方位差,考察被试作出判断的反应时。结果发现,对于平面对和立体对的判断,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被试判断所需的反应时也随之延长。被试在完成实验后指出,他们是在头脑中将一个图形先转到另一个图形的方位上,然后再根据匹配情况作出判断的。这说明,人们在完成某些视觉信息加工任务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

_yxs_xinlixue_zhangjieneirong_第五章%20思维_第二节%20表象与想象_图片_5.1.png

二、想象及功能

(一)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与表象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者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比如,高中生就可以想象未来的大学生活会怎样。再比如,虽然没有人真正到过唐朝,但是通过历史书籍中关于当时生活情景的描述,现代人是可以想象唐朝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这些根据别人或自己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都是想象活动的结果。

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但是,想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比如,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外星人形象,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些外星人大都是基于人类的特点进行改造的,有着很多与人类共同的特征。实际上,也只有这种以人类为原型的外星人形象,才能被大多数的读者所接受,因为读者也很难超越现实去理解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外星生物。

想象其实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辛格和麦克瑞文(1961)曾经使用一个“通用想象问卷”调查了240个美国人的想象活动。该问卷包含了大约一百个用语言描述的想象活动,如“小时候,我想象自己是一个大侦探”、“我突然发现自己会飞了,这使得路人很吃惊”等,要求被试在一个六点量表上标明这些活动在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结果发现,有96%的被试说自己每天都有某种形式的想象活动。

(二)想象的功能

想象在日常生活、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比如,在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时,想象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能够让人更有信心和毅力;而在完成某项具有风险的任务时,想象失败的后果则会让人更加小心和谨慎。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例如,在参观关于某个事件的图片展时,虽然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张静止的照片,但却可以想象出很多照片之外的情景,甚至能够根据照片推想出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

3.代替的功能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弗洛伊德曾指出,想象类似于一个安全阀,可以减弱内驱力,即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比如,你在心中怨恨某人,又不能直接向他宣泄这种怨恨,就在想象中痛打他一顿,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4.生理调节的功能

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苏联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Luria,1968)在一份报告中记录了一个有生动想象力的人,他可以根据想象的内容随意改变自己的心跳和体温。当他想象正在追赶火车时,心率会从70~72次/分钟增加到80~96次/分钟,最后甚至达到100次/分钟。当他想象一只耳朵受灼热的日晒,另一只耳朵受寒冷的风吹,结果会使两耳的温度产生差异。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的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经过训练,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跳、血压、皮肤电反应和脑电变化等生理指标。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技术对头痛、高血压和焦虑症等疾病具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三、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听别人讲故事时,想象故事中的情景;听音乐时,想象跟音乐相关的意境,这些都属于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梦的形象虽然离奇,但它的构成成分依然是已有表象的分解和组合。正因为如此,梦境才显得非常逼真。另外,幻觉也是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精神分裂症和致幻剂等都会导致幻觉的产生。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演员在看完剧本以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关于角色的生动形象;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再造想象人们可以感知现实中没有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没有再造想象,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无法真正理解电流、光速和质量等抽象的物理概念。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家在塑造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时,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都需要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它虽然也是建立在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但却不是已有表象的简单重复和叠加,而是对已有表象综合加工的产物。童话作品里的很多经典形象就是创造想象的成果,比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将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创造想象要比再造想象的难度更大,它不但需要想象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很好的创造性和发散思维。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的、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人们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幻想,有人幻想遨游太空,有人幻想成为美国总统,有人幻想成为亿万富翁。幻想与再造想象不同,它不一定要通过别人的语言或符号描述引起,因而有很大的独创成分;幻想与一般的创造想象也有差别,它不需要付出那么艰苦的精神劳动。幻想如果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有付诸实现的可能的话,就可算作是理想。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则是空想。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心理学》第九章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第三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一)能力的发展趋势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八个不同的时期,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四节 心理辅导

第四节 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一) 心理辅导概念心理辅导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由心理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第三节 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一)睡眠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睡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人还是动物,在每天24小时中,都会有睡眠。不同之处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已。对于睡眠...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健康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描述性标准,积极心理的主要成分;掌握:人格障碍、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意义;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特征,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自201...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心理学》第十二章 第二节 积极心理

第二节 积极心理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限定在一种“病态模型”中,每每谈及心理健康,人们总是先想到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人的积极状态、积极力量和积极的人生...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八章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动机当代动机心理学家提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这种...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一、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可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的需要所必需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饿、...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一章 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章导学

社会认知与行为学习目标重点掌握: 自我概念,社会刻板印象,从众及亲社会行为等概念;掌握: 自我概念的内容,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了解: 影响人际吸引的要素,攻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