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六章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二节 语言的结构与理解
一、语言的结构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对语言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量的语言现象和讨论语言问题。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词和句子。

(一)音位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例如,鲁[lǔ]和吕[lǚ]两个音节,其辅音、声调相同,只是元音不同,一个是[u],一个是[ü],这两个音节是靠[u]和[ü]的不同来区分的,所以[u]和[ü]就是汉语普通话中的两个不同的音位。一般来讲,在英语中,音位和字母相对应,但是也存在例外。有时一个字母在不同的单词中,可代表不同的音位,如字母a在英文单词hat和hate中分别代表不同的音位。有时几个字母合并也可以代表一个音位,如ee在单词feet里代表一个音位。

(二)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例如,“电脑”这个词有两个语素:“电”和“脑”。有一种语素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被称为自由语素。如“好”既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组成如“好人”、“美好”、“好运”等词,因此它是自由语素。还有一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但能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被称为黏着语素,如汉语中的“之”、“乎”、“者”、“也”等。

(三)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的单位都是词。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如“天”、“地”、“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如“人才”、“地球”)。词的不同组合在语句中可以构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和介词短语等。

(四)句子

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针对句子结构问题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他认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这种语言的转换规则系统,并用这些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数目的句子。转换生成语法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句法规则、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其中句法规则又分为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词库。基础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它决定了句子的语义解释;深层结构再经过转换部分的转换规则的作用,产生句子的表层结构,它表明了实际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语义规则和语音规则分别提供句子表示的语义和发音。

二、词汇的理解

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心理语言学家研究词汇识别时最常用到的方法是词汇判断任务,例如,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有些字母构成一个词(如BOOK),有的则是无意义音节(如BKOT),被试的任务是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判断呈现的字母串是词还是非词。研究者通过词汇识别任务发现,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词频

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研究者通常对某个词在报刊、杂志和教材等语言材料中被使用的次数进行统计来确定词频。豪斯(1951)在研究中呈现使用频率不同的单词让被试识别。结果发现,单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对单词的觉察阈限就越低,单词的识别时间也就越短。反之,词的使用频率低,对词的觉察阈限就高,识别的时间就长。这就是单词识别中的词频效应。

(二)词长

对于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就越长,这就是所谓的词长效应。词长效应说明,单词包含的字母数量会影响到词汇的识别。我国心理学家彭聃龄等人(1997)对汉字的研究发现,汉字词汇的识别时间会随着笔画数量的增加而增长,这说明笔画数量也会影响到单词识别的速度。

(三)语境和语义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研究发现,当两个单词共同呈现时,两者间的语境关系会对目标词的识别产生影响。在汉语语境研究中,彭聃龄等人(1997)考察了语境对双字词识别的影响。他们按照语境与目标词语义联系的程度将语境分为强语境(如牢房—监狱)、弱语境(如田野—碧绿)和无关语境(如软禁—细菌),被试的任务是词汇判断。结果发现,语境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词的语义特征也会影响词汇的识别。詹姆斯(James,1976)用词汇判断法研究发现,低频具体词的识别比低频抽象词的识别更容易。黑诺(Hino,1996)等人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或单义词更容易识别。

三、句子的理解

句子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按照语言的一套规则把词汇或短语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研究发现,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句子的类型

按照句子含义和句法规则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几种类型,如肯定句、否定句、被动句和被动否定句等。研究发现,句子的类型影响着句子的理解。例如,对否定句的理解一般难于肯定句。例如,对肯定句“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要比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更容易些,而对双重否定句“他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的理解就更困难了。有研究者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张“狗追猫”的图片,然后让被试判断用来描述图片的句子的真假,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对真肯定句(狗追猫)的反应时最短(155秒),对假肯定句(猫追狗)的反应时稍长(168秒),对假否定句(狗没有追猫)的反应时更长(191秒),对真否定句(猫没有追狗)的反应时最长(214秒)。这说明,理解否定句比理解肯定句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研究者认为,造成否定句加工难于肯定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否定句的意思更复杂,人们通常在否定之后还要弄清楚肯定的是什么。例如,“我没吃面条”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指“我没吃面条但吃了其他的东西”,也可能指“面条不是我吃的而是其他人吃的”,等等。

(二)词序

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在不同语言中,词序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这种比较固定的词序为句子的理解提供了线索。例如,当听到句子“我看书”时,人们总把“我”当成施动者,“书”是“我”的行动对象。人们有了这种词序的知识,就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书看我”了。

词序的这种作用在有些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在“中国队大胜日本队”和“中国队大败日本队”这两个句子中,尽管使用了语义相反的两个动词“大胜”和“大败”,但是人们根据词序,总是会把中国队理解为胜利者。

当词序发生变化时,人们常常借助于某些句法手段来帮助理解句子。例如,将“我看书”改成“我把书看了”或“书被我看了”后,尽管词序变了,但特定的句法手段提供了正确理解语言的线索,因而不会使我们对句子的理解出现问题。

(三)语境和语义

前面讨论了语境对词汇理解的影响,语境对于句子的理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知识,因而能够更加迅速和准确地理解语言。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常有一些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含义的歧义句,但只要联系语境,也能够明确句子的含义。例如,英文句子“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so she never talks about them”就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她不能生小孩,所以也从不谈论孩子”;另一种是“她不能忍受孩子,所以也从不谈论这个话题”。如果孤立地看这个句子,我们是无法知道其确切含义的,但是如果结合语境,比如前文提到“她有两个很淘气的孩子”,我们就能判断句子所指的应该是第二种含义了。研究发现,只要有语境存在,人们就意识不到句子的歧义性,此时人们对歧义句的反应速度与非歧义句是一样的。

在句子的理解过程中,语义的分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将“阳光充满教室”改为“教室充满阳光”,“汽车盖着雨布”改为“雨布盖着汽车”,在这两组句子中,虽然词序相反,但人们理解的意思是一样的。这说明在理解句子时,人们不仅应用了词序知识,也应用了语义知识。

四、语篇的理解

语篇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通常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语篇的理解会受到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一)推理

推理是指对语篇中没有明确出现的信息的激活和编码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语言材料一般不会提供所要叙述内容的全部信息,所以读者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关于世界现象的知识,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语篇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推理可以在话语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信息,或者在话语的不同成分间建立联结,最终对语篇的意义建构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解释和心理表征。例如,下面一段话:“自从石油危机以来,商业变得呆滞了。好像没有人再需要那些高级的东西。突然,门打开了,一个衣着讲究的人走进了展览室。张明带着他真诚、友好的表情朝这个人走去。”这段话虽然是某个语篇的一个片段,但我们读完后不可避免地会作出一系列的推理:张明是一个商人,当时商业正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他可能是卖高级轿车的商人,一个人想买轿车,张明想做成这笔买卖,等等。这些推理弥补了话语中未出现的信息,使人更完整地理解了上面这段话。

 

(二)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图式在语篇的理解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故事,都是按照图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和结局等内容。研究表明,当故事是按照图式进行组织时,被试较容易理解;相反,如果将故事的图式打乱,被试就只有在读完故事的情节和结局后,才能得知故事的主题,此时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就更困难些。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能使我们更好地保存和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生...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感觉与知觉学习目标重点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征,知觉类型;掌握:刺激与感觉的关系;了解:感觉的种类。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节 社会行为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节 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行为一、 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心理学家认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有很多,比如为了获得社会赞...

《心理学》第六章 语言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六章 语言 本章导学

语 言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特征与功能,语言获得的理论,语言获得的阶段;掌握: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过程;了解:语言的结构。图6-1视频中的双胞胎2011年2月14日,一位德国父亲将一段...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注意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注意

第二节 注意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的过程,是意识状态的连续体。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对于注意指向的内容,人的意识比较清晰和紧张。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注意又...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九章 能力 本章导学

能 力学习目标重点掌握:能力的概念、种类,能力的发展与个体差异,影响能力的因素;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了解: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曾经扬名一时的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一、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可称为基本动机,它是为了维持生命的需要所必需满足的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例如饥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