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

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         D.德罗尔

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

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            D.政策目标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个人问题           D.集体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 ABC   )

A.分配性问题           B.调节性问题   

C.再分配问题           D.整体性问题

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  ABD  )

A.结构优良性问题           B.结构适中问题    

C.结构平衡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ABCD )

A.全球性               B.突发性    

C.结构不良性           D.复杂动态性

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  BCD  )的要求。

A.政策主体           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问题

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 ABC   )。

A.客观因素           B.主观因素    

C.环境因素           D.军事因素

三、判断题

1、风险性问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    )

答案:√

2、实质性的问题是以公共问题为核心,并能快速地解决使之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的问题。(    )

答案:×

3、象征性的问题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存在争论的问题。(     )

答案:×

4、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性策略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程。(     )

答案:×

5、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

答案:√

6、目标群体对于某项公共政策的态度选择有两种形式,一是接受,二是不接受。(     )

答案:√

三、名词解释

1. 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2.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3. 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简答题

1.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结构的迅速变迁,导致公共管理领域发生一系列变革,使社会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

(1)全球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原本属于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也开始突破局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2.突发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到来或毫无征兆,或是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

3.结构不良性

根据赫伯特·西蒙的分类,社会问题分为结构优良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结构不良性的特点,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本质完全不同。

4.复杂动态性

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2.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3.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1)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作为政策的被影响者,与政策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同时在实际社会操作中,政策目标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政策主体的身份有所重合,因此政策目标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换言之,政策的目标是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而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往往包含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它们的利益需求不同,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和冲突撞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关系,各利益群体都会试图去影响政策的具体方案,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实现。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角逐,政策制定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均衡各利益关系的过程。

 

(2)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支持和顺从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政策执行的顺利与否和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作为政策的受众,政策目标群体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促进和监督对其有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妨碍对其不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当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群体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策目标群体一般会采取对抗的形式对政策执行行为表示反抗,或者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向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构表达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不满。

 

4.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

(1)客观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方面对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影响。

(2)主观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需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三个方面。

(3)环境因素

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策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5.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主体带着一定的意向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客体又不断向主体施加影响,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这种相互趋近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

首先,这里的政策客体主要是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而言的。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高度复杂性,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疑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互动。

当然,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和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一方面,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他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章 绪论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章 绪论

工具书《辞海》是这样定义“政策”的:“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美国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能...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定义和特征类型1 定义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2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论证与诊断误差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2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论证与诊断误差

1.2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论证与诊断误差构建的步骤论证诊断误差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问题构建通常由问题感知(problem sensing)、问题搜索(problem search)、问题界定(pr...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章  公共政策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 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

 《公共政策概论》第十章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

《公共政策概论》第十章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利益分析方法毫无疑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方法。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及其...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不同类型的政策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政策活动中,...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政府      ...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对于社会问题的分类,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分类标准和方法,如罗威(T. Lowi)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邓恩将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