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
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BC )。
A.企业 B.非官方决策者
C.官方决策者 D.核心主体
3.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利益集团 B.政治党派
C.大众传媒 D.思想库和公民
4. 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 )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 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5. 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AB )。
A.官方决策者 B.非官方决策者
C.企业 D.核心主体
三、判断题
1、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二是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
答案:√
2、司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
答案:×
3、行政机关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
答案:√
4、在我国,司法权力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
答案:√
5、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身份意味着参政的权利。( )
答案:√
6、利益集团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是国家和社会的链接纽带。( )
答案:√
7、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
答案:×
8、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 )
答案:√
四、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3.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4. 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5. 思想库: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五、简答题
1.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
官方政策主体是指处于政治体制之内,拥有并行使法定决策权力、能够主导政策制定过程的组织或人员,一般囊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彼此独立却相互制约,依照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2.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因此,行政决策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3.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4.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
专家政治指导派是基于如下事实和逻辑产生的: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各个决策领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旧知识范式已失去效力,越来越依赖新的知识范式。
(2)当代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专业政策分析人员通过提出或运用新的专门知识来解决。
(3)政策选择在技术上的复杂性,为高水平的专业政策分析家直接介入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地位较高的专业政策分析人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了他们对重要决策施加影响的能力。
(5)政治家对专业政策分析家的依赖性不断增长,本身就削弱了政治家原有的决策权力,政府决策权事实上已经开始从政治家向政策分析家转移与分散。
5.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决策体制建构较差。从转型期的具体实践来看,现代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决策体制的建构能力有待提高,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通过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二,利益协调机制欠缺。多元利益的共存对政策主体调控利益关系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质疑。利益协调机制的欠缺则是政策主体利益关系调控能力不足的体现,多元利益直接作用于许多重大、复杂的公共问题上,将会对公共政策的质量形成威胁。
第三,政治沟通渠道受阻。政治沟通,既包括不同或相同部门间政府官员的内部沟通,也包括政府与公民间的外部沟通。政治沟通渠道的不顺畅,不仅造成政府内部的决策效率下降,行动受阻,也降低了政策系统输入端的民意提取质量。
第四,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政策主体往往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利益诱惑面前,政策主体所采取的行动往往背离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这对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也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