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4章 第2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工场手工业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

(1)个人片面发展的历程考察

人的发展是个社会历史过程,人的发展走过“原始的丰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开始了片面发展的历程。三次社会大分工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的发展有了局限性。自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劳动者才真正进入了片面发展的历程。

从历史上看,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阶级地位,教育条件以及分工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最好的写照。

(2)工场手工业中的旧的分工是造成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

分工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这种旧的分工造成了工人身心发展的割裂,智力与体力在劳动过程中的分离,使劳动者变成了片面畸形发展的人。

所以说,个人的片面发展完全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由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造成的。对人片面发展的克服,工场手工业自身是无能为力的,它不具备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这一历史使命是由大工业来完成的。

二、大工业生产与个人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以手工操作为技术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二阶段。工场手工业生产就是以工人的片面发展为代价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的。

工场手工业技术基础的手工操作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与生产上的保守性,不仅会阻碍技术的进步,也必然会阻碍生产的发展。而大工业生产的社会化以及同科学技术的日益结合,必然对工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前那种终生专精一艺的分工,再也不能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大工业生产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之相适应。

大工业生产不仅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与之相适应,同时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大工业生产是人操纵机器,由机器加工产品。这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劳动时间,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

个人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但资本主义制度却使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受到了阻碍。

《教育学》第4章 第2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阻碍

机器大工业尽管迫切要求个人全面发展,并且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但是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形式阻碍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分工不仅没有促使工人解放,相反的却使工人更加丧失了独立性,更加重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   

第二,资本主义大工业延长了劳动时间并增加了劳动强度。使劳动者的发展条件被残酷地剥夺。

第三,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使智力和体力劳动进一步分离。并把剥离出来的智力作为统治工人的力量来应用。

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历史的过程,亦是历史的必然,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对此作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为一定的生产方式。任何人都要生活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方式是制约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  

第二,消灭旧的分工。

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上制约于社会生产方式,但具体而言则是取决于分工。就分工对人发展的影响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发展就是受分工支配的,是分工造成了劳动者的片面发展。要使劳动者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消灭分工。

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消灭分工,都是指要消灭那种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旧的分工,工场手工业中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而不是全部的分工。

第三,缩短劳动时间。

马克思认为这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正是由于个人在自由时间内得到充分全面发展,而个体又是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个人的充分发展必然会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4章 第2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四,实施全面教育。

关于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都是极为重视的。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提出个人天赋才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由分工而造成人民群众的畸形发展和萎缩,可以通过国民教育来消除……”,并得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科学论断。

但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只有全面教育的实施才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标签: 教育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教育学》第2章 第1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第2章 第1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发生、发展,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甚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且这种决定不是由谁主观发明的,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存在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2节 德育的过程及理性把握1.德育过程的多样性★★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2节 德育的过程及理性把握1.德育过程的多样性★★

1.德育过程的多样性★★德育过程即品德教育具体确定与实施展开的过程。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都离不开相应的工作过程。在教育实践中,德育过程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样态,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一定的区分和把握。独...

《教育学》第6章 第3节 课程评价2.教师评价★★

《教育学》第6章 第3节 课程评价2.教师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教师评价包括发展性教师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1)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5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2.学校管理人员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5节 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2.学校管理人员

2.学校管理人员一个学校能不能办好,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关键要看它是否配备有称职得力的管理人员,并合理组合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从而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正确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人员是指...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6. 五育的关系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6. 五育的关系

6. 五育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紧密相联,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教育学》第6章 第3节 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概述

《教育学》第6章 第3节 课程评价1.课程评价概述

1.课程评价概述一、什么是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狭义地说,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1节 德育及其目标和内容3.德育内容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1节 德育及其目标和内容3.德育内容

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用以影响人品德发展的价值性或意义性的资源,是具体表述社会生活对人品德的要求和为人之理的引导体系,是构成德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现实的教育中,德育内容具...

《教育学》第4章 第1节 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学》第4章 第1节 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定义 ★★

1.教育目的的定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的全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就是目的性。这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教育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也具有目的性。从教育的产生看,人类在共同的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