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仅从整体上看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征的出现也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具有正向性、不可逆,也不可逾越。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序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发展的序列来施教,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审美的发展,都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作到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划分的标准不同。我国通常根据生理年龄划分为:
新生儿 | 出生至一月 |
乳儿期 | 1岁以内 |
婴儿期 | 1—3岁 |
幼儿期 | 3—6岁 |
儿童期 | 6—11、12岁 |
少年期 | 12、13岁—15、16岁 |
青年期 | 16、17岁—25、30岁 |
成年期 | 30岁以后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发展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措施上不能一概对待,也不能“凌节而施”,要适应不同阶段年龄特征的要求,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当然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连续性,因此,教育工作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时必须做好衔接工作,例如幼小衔接、小学升初中等阶段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3.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均等速度和非线性的特征。以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发展为例,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75%,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前慢后快,在童年期几乎没有什么进展,而到了青春发育期以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例如身高和体重,有两个高峰,第一次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二年,第二次高峰是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比其他阶段增长都要快。
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要抓住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及时而教。所谓“关键期”是指身心某一方面的发展最适宜形成的时期。例如:
2-3岁 | 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 |
3岁 | 计算能力的发展关键期 |
3-5岁 | 音乐发展的关键期 |
3-8岁 | 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
4-5岁 |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 | 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 |
三年级、四年级 | 纪律风化的关键期 |
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 | 逻辑发展的关键期 |
在关键期内,身心发展的相应方面对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关键期,同样的刺激便不会再有同样的效果。
4.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使儿童的身心呈现出共同特征的同时又有变异性,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的儿童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顺序和发展阶段,但是每个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差异,既有生理上遗传天赋的差异,也有心理上后天形成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速度、水平、表现方式等诸多方面。
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若只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共同特征,有可能使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模糊的整体印象,教育者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长善救失”,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想一想:
(1)我国古代关于人的身体发展有一句俗语,即“三翻六坐八爬”,意思是说刚生下来的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着,八个月就会爬了。你认为这句俗语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哪个规律?
(2)《学记》中说:“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哪个方面的规律?
5.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可以分为身、心两个方面,身心内部还可以分为各自更多的要素,但这些要素组成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其中一个要素缺失或不完善时,其他要素可以发挥补充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互补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