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引子:

一般来说,特殊儿童的机构教育以全纳教育为佳。全纳教育最主要的思想是: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无论这些学生的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发展水平如何。全纳教育认为即便是普通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视作是正常现象,不应将某些差异看作缺陷,差异中其实也隐含着发展的潜能和优势。因此,全纳教育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立足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和促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任务,调整环境、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管理和设备等,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需要。全纳教育还主张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集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于一体,以便为全体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一、0~3岁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原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孩子一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塑造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父母的教育理念、家庭氛围等都影响着孩子未来的走向。对于特殊婴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家庭教育的质量对他们身心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特殊婴幼儿时,教养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原则

面对存在某些障碍的婴幼儿,每个教养人心中肯定会充满疼惜,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百般呵护,即使孩子有一些不合理要求,也会一一满足。孩子行动不便,教养人就事事代劳;孩子不愿与别人沟通,教养人就守着他待在家里……教养人对孩子关爱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要把握尺度。对孩子的爱过了头,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他人,而教养人也会疲惫不堪。教养人在照顾好孩子的基础生活后,就要放手让他们接触周围的世界,学会独立,也许会遭遇挫折,这恰恰也是对孩子的磨炼。

(二)一致原则

特殊婴幼儿与一般婴幼儿的发展要求不同,更需要教养人采用科学态度对待。教养人们要互相商量,多听取专业建议,形成一致的科学育儿理念。在对特殊婴幼儿实施教育时,父母一致的教育理念会让孩子易于接受。

(三)逐步原则

教养人对特殊婴幼儿总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期望孩子能取得很大的进步。特殊婴幼儿的教育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很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候他们学习一个简单生活技能,需要教养人花费很长时间反复教授。一些教养人急于求成,希望很快看到孩子的进步,一旦收效甚微,就削减了信心,缺乏动力。特殊婴幼儿的成长需要教养人持久的耐心,要一步一步来,坚持循序渐进。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希望。

(四)言传身教原则

父母的言行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榜样将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特殊婴幼儿的父母除了采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外,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当父母要求孩子形成某种行为习惯时,也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父母积极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

二、0~3岁特殊儿童的机构教育原则

保育与教育机构实施融合教育时,教师不仅要满足正常幼儿的个体需求,还要照顾到特殊幼儿的需要,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师德都是很大的挑战。

(一)特殊照顾原则

特殊婴幼儿进入到全纳教育的环境,由于自身的发展缺陷,适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特别的照顾。婴幼儿的安全是保育与教育机构的头等大事,让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是保育与教育机构最基本的责任。普通婴幼儿自身行动能力尚在发展中,还不具备辨别危险的意识,随时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特殊婴幼儿由于自身存在一些缺陷更容易碰到危险状况,比如患有肢体残疾的幼儿行动不便,可能会发生跌撞;智力落后的幼儿辨识能力很弱,可能会误食玩具的小零件等。保育与教育机构和教师要积极排除这些危险因素,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密切关注这些幼儿,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二)因材施教原则

特殊婴幼儿和正常婴幼儿相比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们身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只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就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甚至能扬长补短,获得良好的早期干预效果。因此,教师要肯定特殊婴幼儿的潜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每个婴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全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特殊婴幼儿的特点,制订个体化的保育与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保育与教育活动。如自闭症儿童自我封闭,很少有从众行为,这就需要教师一步步耐心引导和交流,给予儿童关爱,让他们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有视听残疾的婴幼儿缺乏感知世界的途径,老师就应当成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带领他们探索未知的环境。

(三)循序渐进原则

由于自身的发展障碍,特殊婴幼儿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时可能会比较缓慢,有时候连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掌握。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不能因为短时间看不到进步,就对自己和婴幼儿的能力产生怀疑。全纳教育的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进步都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教师必须坚信特殊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不能急于求成。在保育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渗透教育原则

全纳教育并不只是发生在课堂上,在保育与教育机构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的机会。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教育和训练特殊婴幼儿外,还要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渗透式教育。生活常规的培养、运动技能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发展等都可以通过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实现。因此,教师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全方面促进特殊婴幼儿的发展。

(五)平等原则

全纳教育大力提倡的理念就是让特殊儿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能够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下得到发展。在这种平等的教育氛围中,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通过互动,能够彼此影响,共同发展。教师在对特殊婴幼儿“开小灶”的同时,也要让这些婴幼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有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尽管会遭遇一些挫折,但他们在和同伴的互动中,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

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普通儿童尚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特殊儿童更是如此。教师和教养人不仅要尽早识别他们的个体特点和需要,更要为他们提供适宜于他们个体特征和需要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

(一)脑瘫儿童的教育

在我国,脑瘫儿童获得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特殊教育、正常学校的教育、康复机构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下面我们一一介绍这四种情况下的教育原则。

1.脑瘫儿童特殊教育的原则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管理和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的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每个脑瘫儿童的障碍与缺陷各不相同,因此要因人施教,要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修改方案与计划,帮助患儿充分发挥潜能,使其各展所长,各尽所能。

2.脑瘫儿童正常学校教育的原则

此种教育主要针对轻度残疾的脑瘫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让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并肩在一起学习和活动,对他们实施全纳教育,有利于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从儿童时代就建立起彼此相互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

3.脑瘫儿童康复机构教育的原则

我国脑瘫儿童的康复仍以康复机构的康复为主,主要包括住院康复和门诊康复。儿童期是身心发育和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脑瘫儿童也不例外。如何将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紧密结合,在康复机构中针对儿童的不同需求,配备教师,开展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特殊教育或普通教育,是康复机构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4.脑瘫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如果父母对有残疾的孩子一贯地溺爱、包办,就会使孩子失去许多主动探索、自主运动的机会,不仅使脑瘫儿童在运动功能方无法得到发展,还会导致其心理发育上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信心。所以,脑瘫儿童的教养人首先要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认识和了解孩子的主要障碍,以极大的耐心努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患自闭症的孩子,心理是不正常的,所以,不能以对正常孩子的教育标准来要求和对待他,只能在顺应中循循善诱,不能主观地强求。

1.机构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1)教授沟通与交往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图片交换交流系统(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帮助那些缺乏功能性语言技能的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的交流。图片交换交流系统是一套专门用于训练自闭症儿童与人沟通的系统。它的特点是让自闭症学童使用图像辅助沟通,有一套非常严谨的训练原则和方法,教师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其训练原则。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很快就会学会运用图片交换交流系统进行交流,以理解和接受那些对他们很重要的事情。

其次,模仿对于学习和交流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技能模仿训练来系统地指导自闭症儿童的沟通和社会交往。将模仿训练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包括在区域游戏时,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时,以及在户外游戏中。

最后,教师应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直接与发展正常的同伴交流的机会。实施全纳教育的班级,教师应鼓励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幼儿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和食物。通常,身教胜于言传,教师自己首先应多关注自闭症儿童,以对普通儿童起到示范作用。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成就感。

自闭症儿童通常缺乏自己做选择的能力,教师要随时给自闭症儿童提供选择的机会,如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区域、喜爱的颜色的画笔等,在必要时,还需要教孩子如何做出选择。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很容易被教师和同伴忽略,所以教师要注意关注自闭症儿童,经常性地给他们一些指令,让他们对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教师要相信自闭症儿童能够进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小小成功,细微的进步,都应该多予关注,如为他们鼓鼓掌,甚至举办一些小的庆祝会。

(3)在班级的自然活动进程中运用指导性策略。

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与其将自闭症儿童隔离起来提供个别指导,不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常规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教育。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参与活动,如可以使用有趣的游戏吸引普通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一起游戏,或者把握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自发的互动,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有益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善于运用事件的自然因果关系来纠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例如,对于吃饭时故意将米饭洒在地上的自闭症儿童,教师可以要求他饭后自己将地上的米饭捡起来。

(4)提供能让所有儿童都积极参与的团体活动。

在招收自闭症儿童的班级,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开放式的教育活动或游戏,以此促进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交流互动。例如,创设丰富多样的游戏区域,并投放数量齐全、种类各异的材料、玩教具,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愿意参与活动;组织表演游戏时,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包括自闭症在内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还可以特意安排自闭症儿童负责发放和回收道具、玩具或材料,这样他们就必须和自己的同伴进行交流。

2.家庭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

虽然,自闭症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康复过程也艰难而漫长,但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某些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取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还是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与进步的。

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婴幼儿,教养人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1)简单直接地传递信息。

0~3岁的婴幼儿尚且不具备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自闭症婴幼儿就更是如此,很多都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养人在用语言发出指令时,应尽可能采用直接、明了的短语或句子。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教养人可以采用丰富的表情、动作演示或图片等辅助手段和孩子交流,可以大大提高交流的效率。

(2)培养简单生活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开始学习吃饭、如厕等简单的生活技能。自闭症儿童的教养人不要因为孩子患病而推迟这些训练,因为这些训练对于他们日后独立生活是非常必要的。教养人要逐步减少对他们的帮助,学会放手。自闭症婴幼儿只有在一次次亲身体验中才能获取经验。因此,教养人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不要过度照顾和保护他们。在孩子练习的时候,教养人可以给孩子直接演示或进行全程辅导。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3)使用有效的强化物。

教养人在对自闭症婴幼儿进行行为训练时,需要一遍遍反复练习。孩子练习的时候,肯定会出现烦躁情绪,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教养人可以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强化物。孩子喜欢的食物、玩具等,都是吸引孩子配合训练的“道具”。要注意的是,这些强化物不能长时间频繁使用,教养人要不定期地更换强化物,以保证它们的效果。

(4)扩大儿童的活动范围。

自闭症儿童经常会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喜欢和外界接触。教养人应该尽量让孩子走出家门,接受外界环境的积极刺激。尽管孩子还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互动,但是来自外界丰富的刺激会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5)注重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发展障碍几乎覆盖了所有自闭症儿童,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语言,有些自闭症儿童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声音。0~3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父母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进自闭症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捕捉婴幼儿发出的各种音或词,并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些音、词与有实际意义的事物做关联,并不断练习和强化。

(6)尽早确诊并积极寻求专业的干预治疗。

自闭症儿童在2岁时实行及时的干预会有较好的收效,尤其是对于程度严重的自闭症儿童。一旦晚于这个年龄,严重的自闭症患者在3岁以后再确诊、干预,收效就不太乐观,自闭症或许会伴随终生;程度为中度的自闭症儿童,6岁以前的干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效;程度较轻的自闭症患者,6岁以后仍有机会,但过了12岁,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完成,除了一些发育较晚的少年还可能有效外,基本上不会再有效果。

(7)建立切合实际的期望。

自闭症儿童的教养人要认识到,自闭症不可轻言治愈,以逐步融入社会为渐愈的标志。例如,一个2~4岁的自闭症儿童经过治疗、训练,具备正常语言能力,产生沟通意图之后,要及时让他与群体接触,及时送进幼儿园。到了入学年龄,符合入学条件的可以正常入学,情况较好的康复者可以由普通的小学逐步升入中学、大学。一般来讲,对不同程度的孩子,教养人心目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悲观失望和过于期待,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的态度。程度差的孩子,目标定位要以实现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先;程度较好的孩子,目标是跟上学业,融入社会。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对待智力落后的婴幼儿,积极的早期干预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可以促进智力落后婴幼儿脑功能的发展,减轻认知、感觉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这一缺陷对以后生活的影响。

教师和教养人在对智力落后的婴幼儿实施教育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则应该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从培训者那里获取知识和经验。针对智力落后的儿童,教师和教养人应当注意如下四点。

1.为其提供锻炼自身的机会。

智力落后的婴幼儿能力发展比较缓慢,很多事情都要依赖成人。教师和教养人不能包办代替、事事代劳,而应为他们提供锻炼自身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比如正确拿勺、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等。

2.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爱心。

智力落后的婴幼儿学习一个简单的动作常常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候学会了又会忘记。这就需要教师和教养人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让他们反复练习,给予指导,不要急于求成。

3.及时鼓励儿童。

受到自身限制,智力落后的孩子学习时进步速度缓慢。一旦孩子取得进步或做出正确反应,教师和教养人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孩子。当智力落后的婴幼儿完成某个动作或任务时,教师和教养人应给予真诚的赞扬,他们会从中获得更大的动力,积极地配合教师和教养人完成各种训练。教师和教养人可以给孩子拥抱、喜爱的玩具或赞美的语言,这都会激发孩子的潜能。要切记的是,千万不要嘲笑或训斥孩子。智力落后婴幼儿的心灵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打击就会退缩不前,变得自卑。

4.使用具体、直观的方法进行教育。

智力落后的婴幼儿一般感觉比较迟钝,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教师和教养人要更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才能保证孩子的进步。教师和教养人在教育孩子时要采取具体和直观的方法。比如教孩子拿勺子,可以给孩子一遍遍演示,让孩子更直接地观察勺子的用法,要不厌其烦反复多次帮他们进行各种行为的练习,从最基本的活动比如吃饭、如厕、洗脸等开始。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这样更能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感统失调儿童的教育

对感统失调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在实施感觉统合训练前,首先要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通常,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焦虑的情绪变为愉快,在积极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意志想象进行挑战。因此,对感统失调的婴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教师和教养人首先应帮助孩子提高对训练活动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其次要让孩子在游戏训练中感到快乐,孩子有游戏的主动性才能获得好的训练效果;最后,感觉统合训练要因人而异,要符合孩子的个体特点和需要,并且让孩子每次都获得多样的感觉刺激。

2.感觉统合训练的分类

感觉统合训练针对的主要是人类重要的感觉系统,可分为触觉训练、前庭平衡训练、运动感觉等项目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五种。

(1)触觉训练

目的: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

训练器材: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适应症:爱哭,胆小,情绪化,怕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闭,体弱多病等。

(2)前庭平衡觉训练

目的: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前庭平衡及视听能力完整程度。

训练器材: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适应症:身体灵活度不足,姿势不正,双侧协调不佳,多动,爱惹人,语言发展迟缓,视觉空间不佳,阅读困难,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培养不起来。

(3)弹跳训练

目的: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系统,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

训练器材:羊角球跳床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适应症:站坐无相,姿势不正,情绪化,身体灵活度不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阅读困难,胆小,情绪化,笨手笨脚,视觉判断不良,触觉发展不佳,关节信息不足。

(4)固有平衡训练

目的:调整脊髓中枢神经核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

训练器材:独脚椅大陀螺脚步器竖抱筒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适应症:多动不安,容易跌倒,脾气急躁,好惹人,语言发展不佳,缺乏组织能力及推理能力,双侧协调不良,手脚不灵活,自信心不足。

(5)本体感训练

目的:强化固有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

训练器材:跳床平衡木、晃动独木桥、滑板S形垂直平衡木S形水平平衡木圆形平衡板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教育

适应症:语言发展缓慢,笨手笨脚,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情绪化,组织力及创造力不足。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六章 13~24月龄幼儿的保育与教育 导学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六章 13~24月龄幼儿的保育与教育 导学

导学【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1.能够阐述13∼24月龄幼儿的科学喂养和常见疾病、意外伤害的预防等;2.能够解释13∼24月龄幼儿家庭教养重点;3.能够举例说明13∼24月龄幼儿的保育及家庭...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第三节 7~12月龄婴儿的疾病与意外伤害预防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第三节 7~12月龄婴儿的疾病与意外伤害预防

引子:由于来自母体的抗体的逐步消失,以及在添加辅食过程中出现的喂养不当等原因,7∼12月龄婴儿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疾病,教养人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简单护理与预防的方法,以确保婴儿的身体健康。同时,7∼...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七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七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引子: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生于加拿大艾尔伯特省。1953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教员,1974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识跨越许多领域,被誉为“现...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0~6月龄婴儿的保育与教育 导学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0~6月龄婴儿的保育与教育 导学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1.能简要阐述0∼6月龄婴儿的喂养构成和要求,并能就其营养状况进行简单评价;2.能描述0∼6月龄婴儿的日常护理要求,如睡眠、排便和盥洗等;3.能够列举0∼6月龄婴儿...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0~3岁特殊儿童的识别与教育 案例:奇丽的故事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0~3岁特殊儿童的识别与教育 案例:奇丽的故事

案例:奇丽的故事美国的一所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四岁班中有一名叫“奇丽”的小女孩,她看上去非常聪明,说话的时候像个小大人似的。有一次,孩子们结束了户外游戏,从班级的后门进入教室。门上装有弹簧,可以自动关闭。...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五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五节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引子: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与皮亚杰同时期。但不同于皮亚杰,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其中对婴幼儿早期教育...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二节 0~6月龄婴儿的日常护理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二节 0~6月龄婴儿的日常护理

引子:0∼6月龄婴儿除了喂哺外,其他日常生活需要也依赖于成人的帮助。了解婴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婴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能将...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五节 0~6月龄婴儿家庭教养重点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五节 0~6月龄婴儿家庭教养重点

引子:0∼6月龄婴儿的家庭教养指导,重点在于指导教养人能够帮助婴儿尽快适应母体外环境,为其发展提供适宜的活动和环境。在此过程中,教养人和婴儿双方都能感受到亲子交往的乐趣。另外,初为父母者,不可避免地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