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八章 第三节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环境配备与运行
引子:
环境创设与半日活动的组织共同构成了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硬件与软件,为了吸引0∼3岁婴幼儿及其教养人参与早期教育活动,以此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保育与教育机构应保证自身硬件与软件的较高的质量。
一、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环境配备
在配备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环境时,应遵循安全性、丰富性、多样性等原则,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具体进行室内外环境的配备。
(一)环境配备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婴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在提供设备和玩具材料时,要把安全、卫生和健康放在首位。
2.探究性原则
婴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认识世界、获得经验。因此提供支持多感官参与的材料,更能激发婴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探究的兴趣,达成多种教育效果。
3.多样性原则
婴幼儿的发展包括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学习、艺术、语言等多个方面,为此,应为婴幼儿提供多领域的活动区域以促进婴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室内环境创设及材料提供
在创设活动区域时要考虑布局、材料的提供、物品的摆放及早教教师的分工,以保证婴幼儿的活动质量。针对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室内可设置运动区域、认知区域、艺术区域、阅读区域和想象装扮区域等。
1.运动区域
室内运动区域可以促进婴幼儿自我意识、健康心理、感知运动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室内运动区域可包括用来爬、钻、跳、拉、绕障碍走等的活动空间和相关的设备材料,如小型滑梯、小攀登架、小型平衡木、海洋池、小汽车、各种垫子、可钻爬的箱子、各种拖拉玩具等。
2.认知区域
认知区域可以促进婴幼儿小肌肉发育,发展其感知能力,操作探索能力,丰富婴幼儿的多种经验。提供的材料可包括串珠、拼图、套筒、敲打玩具、分类玩具、图形玩具、小型建构玩具、系扣子、打结绳、拆装玩具、大小不同的盒子和瓶子等。
3.艺术区域
艺术区域可以促进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和艺术潜质的挖掘。艺术区需要提供开展美术手工活动所需的材料设施,如涂鸦工具、玩色材料、撕贴材料、工作服、大毛笔棒、半成品材料等;开展音乐活动的打击乐器、头饰、表演舞台、音乐等;还可以配备电视机、多媒体播放器、录音机等。
4.阅读区域
阅读区域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阅读区域需设在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地方,可以利用软靠垫、家庭沙发、小地毯等使阅读区域更加舒适、温馨;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书,包括布书、塑料书、可以拼插的书、声音书、立体书、洗澡书等;同时可以配备录音机、无线听筒、毛绒玩具、表演头饰、玩偶等设备材料。
5.想象装扮区域
该区域可以促进婴幼儿社会性情感、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区域创设要像家一样温馨、温暖,基本材料包括可以模拟表现生活经验的物品,如玩具、娃娃、餐具、仿真食品等,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材料,如厨具玩具,简单的医疗用品玩具,镜子,可以用来装扮的帽子、小书包、眼镜、服装、配饰、扇子、彩带等。
(三)室外环境创设及材料提供
室外环境的创设应考虑保证活动场地安全、宽敞、区域合理分隔,提供便于进行大运动的丰富耐用的材料等。室外环境可以设置种植园、养殖园、运动区(攀爬区、追逐区、集体游戏区)以及沙水池等。
1.种植园
种植园可促进婴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与好奇心,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热爱生命的感情。种植园可以根据季节提供让婴幼儿观察感知探索的植物,如花、草、蔬菜、瓜果等。
2.养殖园
养殖园可丰富婴幼儿的认知体验,增强对小动物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养殖园可养小兔子、小鸡、小鸭子、蚕等,为幼儿提供喂养、观察小动物的机会。
3.室外运动区
室外运动区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大动作、身体运动协调、力量以及平衡能力,增强婴幼儿的体质。如可能,运动区域要提供塑胶场地,设置探索空间(小帐篷、小房子),提供休息区域等。室外运动区材料可包括滑梯、攀登架、平衡木、跷跷板、摇马、各种球类玩具以及推、拉和骑的小车等。室外运动区的大小可根据园内户外场地的大小具体设定。
4.沙水池
沙水池可培养婴幼儿的感知能力,激发婴幼儿体验和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沙水池需要提供玩沙、玩水的工具,如铲子、模具、桶、漏斗、舀水工具、小碗、小杯子、小壶,大小不同的盛水工具、不同型号的塑料瓶子等。
二、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运行
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运行包括两类:一类为宏观运行,即保育与教育机构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保证保育与教育机构整体平稳顺畅地运作;另一类为微观运行,即保育与教育机构某个部门自身的组织与运转,如早教教师组织、实施早教活动。本节的“运行”主要是指微观运行,重点分析半日早教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具体包括半日活动设计原则与半日活动环节构成。
(一)半日活动设计原则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是0∼3岁婴幼儿及其教养人,因此,在活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首先要考虑婴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时间不宜太长,可以以小时或半日为基本单元,每个环节保持在10分钟左右,活动内容应动静交替,以保育护理为主等。同时,考虑到教养人尤其是父母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效果,活动可以设置在周末进行。
1.活动时间宜短不宜长
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他们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因而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据研究显示,不同年龄婴幼儿对感兴趣事物的注意时间明显不同,1岁6个月的婴儿能集中注意5∼8分钟,1岁9个月时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因此,在早教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每个环节活动的时间最好在10分钟左右。
2.活动内容动静交替
同样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无法长时间专注某一类型的活动,为避免疲劳,教师应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且应注意动静交替,以满足婴幼儿身体节律的需要。
3.活动中保育为先
婴幼儿身体发育尚处于关键阶段,身体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养人和早教教师应了解这一特点,并有意识地重视和加强对婴幼儿的保育护理。早教教师和教养人都应掌握婴幼儿身体护理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婴幼儿的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方法,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在婴幼儿身体不适合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先保证婴幼儿身体的健康,切忌以牺牲保育进行教育。
(二)半日活动环节的构成
婴幼儿半日活动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如下大的方面。
1.预热环节
预热环节的目的是为婴幼儿和教养人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融洽的互动氛围,激发积极情绪,使其在轻松状态下自然参加活动,确保参与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充分利用预热环节与婴幼儿和教养人进行个别交谈、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家园关系,同时也能了解教养人的个性化需求,便于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2.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最根本的目的是帮助教养人掌握亲子互动策略和方法,实现对教养人的指导,以提高教养人科学育儿水平。亲子游戏活动的目标除了指向婴幼儿,还要指向教养人,活动中教师主要以指导教养人为主,教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婴幼儿互动、游戏。
3.休息时间
本环节为了让婴幼儿身体各方面机能得到恢复而设计的,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在休息环节,教师可以给教养人个别指导,抑或了解婴幼儿发展的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等,为制订婴幼儿的个别教育计划搜集资料和信息。休息时间除了提醒婴幼儿小便、喝水外,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加餐,如2∼3块小饼干、一盒酸奶等,以保证婴幼儿营养的摄入量。
4.早教活动
本环节以促进婴幼儿各方面发展为目标。早教活动也是培养婴幼儿适应集体活动,学习倾听教师指令以适应幼儿园集体活动的有效途径。早教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根据婴幼儿年龄进行选择,如可为2∼3岁的婴幼儿设计语言和阅读等游戏。
5.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是增强婴幼儿体质,发展身体协调、平衡以及各项运动能力的有效活动。同时户外运动也有利于婴幼儿情绪等各方面的发展。户外运动前教师要充分备课,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同时应有应急预案,以确保事故后的有效处理。
6.离园环节
本环节半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离园环节设计精巧、独特,可以为婴幼儿及其教养人留下良好印象。在离园环节,教师一定要与每名婴幼儿及其教养人郑重说再见甚至拥抱,或给予奖励(如小亮贴等),加深感受和印象,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活动结束”。
(三)半日活动案例
1.预热环节(8:30,约20分钟)
预热活动主要是来园接待、盥洗和自由活动时间,设置相对松散,氛围要求轻松愉悦,以增进婴幼儿、教养人与教师的关系,让他们喜欢保育与教育机构,喜欢教师。
来园接待。教师与婴幼儿和教养人亲切问候,热情交流,引导婴幼儿与教师之间逐步建立信任感,使婴幼儿放松,愿意参加游戏活动,同时引导婴幼儿和教养人建立早来园与教师见面打招呼的相关礼仪。
盥洗。用儿歌、律动音乐、卡通图片等有趣的形式,提示、引导和伴随婴幼儿与教养人认真洗手,以保证集体活动的卫生与安全,同时,注重养成婴幼儿良好的卫生、盥洗习惯。
自由活动。为婴幼儿提供适宜、安全、丰富的玩具、半成品材料与原材料,供婴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探索,发展认知能力,培养探索兴趣。同时,在自由活动中消除婴幼儿的紧张感,增强对教师的喜爱、信任和对保育与教育机构的喜欢与向往。
2.亲子游戏(8:50,约20分钟)
亲子游戏的游戏目标分别指向促进婴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及指导教养人应如何参与、引导婴幼儿的活动。此游戏内容侧重大、小肌肉运动,感知游戏,阅读,音乐律动等。游戏的重点是教会教养人与婴幼儿交流、游戏的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婴幼儿的语言及行为。以“套碗”游戏为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指导教养人,用示范的方法引导婴幼儿完成套碗游戏。
3.休息时间(9:30,约15分钟)
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婴幼儿自由而安静地休息、加餐、喝水,如厕等。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可以设计游戏的形式,以教养人为主引导婴幼儿学习用杯子喝水,用勺独立吃东西,培养自理能力。
4.早教活动9:45(约15分钟)
早教活动主要是针对2∼3岁婴幼儿开展的集体教学活动,以培养其专注倾听、应答、适应集体教学等行为习惯。内容侧重认知活动、讲故事、说儿歌、艺术活动等。活动形式以教师为主进行引导,辅以教养人配合。可通过环境创设物化教师的教育目标,如教师可通过在地上贴小脚印的方式,让婴幼儿知道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坐好,并将小脚放在小脚印上,从而培养其独立坐椅子的习惯。
5.户外活动(10:00,约30分钟)
户外活动对于婴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培养婴幼儿动作协调、平衡以及走、跑、跳、钻、爬等大运动发展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促进教养人和教师观察婴幼儿,交流、协商个别化教育方案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在户外活动时,应通过使用滑梯、秋千、钻山洞等大型器械,促进婴幼儿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婴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养人应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活动情况,并针对婴幼儿的发展情况,尤其是胆小、运动能力差、不协调等弱项方面进行交流,商量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婴幼儿更好发展。
6.离园10:30
离园与来园一样,为婴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自然而良好的机会。相对来园环节,教师容易忽视离园环节,其实离园环节对于激发婴幼儿的来园兴趣更加关键。首先,教师应与婴幼儿及其教养人亲切、礼貌地道别,可通过设计一些律动游戏或者便于婴幼儿记忆的儿歌形式,让婴幼儿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愿意再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不经意间留给婴幼儿一些“小任务”,鼓励婴幼儿回家跟教养人一起做,下次来园后告诉老师,从而激发婴幼儿再次来园的欲望。
以上是夏日半日活动的时间安排,当然,具体的活动安排可根据当日天气灵活调整。如果是冬日的半日活动,活动时间整体上可适当延后。此外,保育与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适当增加或删活动环节,如有些保育与教育机构为培养2∼3岁婴幼儿用餐习惯,也设置了早餐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