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引子:

0∼6个月是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最快时期,也是新生儿肺炎、湿疹、便秘等婴儿疾病的高发期。由于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更需要成人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具有一定的辨识和紧急处理的能力,以确保婴儿身体健康。同时,0∼6个月也是婴幼儿计划免疫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做好婴幼儿保健,减少婴幼儿常见病的发生,预防接种工作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一、新生儿常见疾病

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有新生儿口疮、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吐奶、新生儿体温不升、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泪腺不通等,这些疾病会给新生儿带来痛苦,甚至会危及他们的生命。

(一)新生儿口疮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新生儿口疮是一种常见的轻度口腔酵母菌感染,看起来就好像是一片奶沾在腮上、舌头上或者上颌上。但是和奶不同,它不容易擦掉,如果把它擦掉,露出的皮肤就会轻度出血,好像发炎一样,也有人称之为“鹅口疮”。新生儿口疮会使婴儿感到疼痛,进而影响吃奶。

新生儿口疮的治疗比较容易,可用抑制真菌的药物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症状严重的婴儿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二)新生儿黄疸

许多新生儿的皮肤上会呈现为黄色,这种症状即为黄疸,它是由胆红素引起的。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通常由肝脏吸收后再排泄出去。但是新生儿的肝脏还没有发育成熟,胆红素残留在了婴儿的血液中,令皮肤看上去发黄。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75%85%的新生儿为生理性黄疸,通常情况下,一周左右就会自然消失。在日常护理上,可以适当增加新生儿的日照时间,因为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促使未结合胆红素排出,有利于减轻黄疸。

但是有的新生儿黄疸比较严重,为病理性黄疸,患儿表现为全身肤色呈橘黄色,眼白、手心、足心发黄,精神状态不好,爱哭闹,这时需要医生专门检查、诊断、治疗。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它是由于暂时性的消化系统功能不足而引起的,对新生儿并没有生理危险,并不需要专门治疗,可停止母乳13天,黄疸就会显著减轻。

(三)新生儿吐奶

首先要弄清楚是吐奶还是溢奶。这两者的含义不同,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溢奶量少,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一般吐出一两口即止。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现象,胃中食物被强而有力地排空,而且量比较多,吐奶前婴儿有张口伸脖、痛苦难受的表情。吐奶由两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患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二是婴儿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发生吐奶。总的来看,由于第二种原因引起的吐奶比较常见。婴儿的胃部和喉部还没有发育成熟,由口腔吃进去的奶,先经过食管,然后进入胃内。婴儿食管和胃发育不完善,食物容易淤积,而贲门部位(胃部入口)还比较松弛,当胃内食物稍多时,就会冲开贲门而倒流回食管乃至吐奶。

婴儿偶尔吐一次奶,如果精神状态也很好,则无大碍。但如果连续吐几次,每次喂奶时都吐奶,应注意婴儿是否有发热、大便情况如何、精神状况等等。可能胃肠道本身有问题,也可能其他系统有病变存在,应带婴儿去医院检查。同时还要注意喂奶姿势是否正确。

(四)新生儿体温不升

体温表的刻度范围是35 ℃∼42 ℃,体温不足35 ℃时便无法得到读数,故统称为体温不升或体温过低。按每千克体重计算体表面积,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成人相对为大,是成人的2倍,而且皮下脂肪薄,保暖性能较差,易于散热,再加上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因此容易出现体温过低。此外,由于早产婴儿的热能贮备不足,而且四肢松弛伸展,散热面积增大,故更易发生体温过低。体温过低的婴儿往往哭声低微、嗜睡、拒奶、皮肤冰凉、血糖过低、耗氧量增多、皮下脂肪容易出现硬肿,死亡率明显增加。

对于新生儿体温不升,应该及时通过提高室温,加强保暖,补充母乳或葡萄糖等措施提高体温。如仍不能明显奏效时,则需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原因,因为新生儿与一般婴儿不同,重症感染时有时非但不发热,反而会出现体温过低,值得引起重视。

(五)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产前(包括宫内和产时)感染和出生后感染,感染多来自孕妇。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新生儿肺炎与较大婴儿肺炎在表现上不尽相同。较大婴儿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气促鼻干煽,而新生儿肺炎表现多不典型,少数有咳嗽,体温有时并不升高,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有时则是“感冒”的症状,如鼻塞、呛奶。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时新生儿的呼吸很快,甚至可能伴有呼吸困难的表现。

预防新生儿肺炎,应治疗孕妇的感染性疾病;临产时严密消毒,避免接生时污染;尽可能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吸净口鼻腔分泌物。婴儿出院回家后,应尽量谢绝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者;产妇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须戴口罩接近婴儿。每天将房间通风1∼2次,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婴儿受凉,冬天洗澡时室温应升到26 ℃∼28 ℃,水温38 ℃∼40 ℃。

(六)新生儿泪腺不通

通常新生儿鼻泪管的出口处都有膜状物封闭,大多数新生儿在产生泪水的同时膜状物就会自动破裂(一般在出生后3∼4周),泪道开始畅通。但少数新生儿泪道阻塞,泪水就会潴留在泪囊内,细菌快速生长繁殖,产生脓液。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每天对婴儿进行适度的泪囊区按摩,同时配合点用抗生素眼药水。如仍不见效,还可以到医院让眼科医生为婴儿反复进行泪管冲洗。如果仍未奏效,则应尽早行泪管探通术,否则有可能引起泪囊周围组织发炎,或形成泪囊瘘,这是一种极不容易彻底治愈的瘘管,还会影响容貌的美观。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泪囊周围组织发炎

二、1∼6个月婴儿常见疾病

1∼6个月婴儿常见疾病有婴儿便秘、婴儿湿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等,成人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和预防工作。

(一)婴儿便秘

婴儿便秘主要有两种,一类属功能性便秘,另一类是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婴儿饮食不足、食物成分不当、肠道功能失常、环境变化或受突然的精神刺激等都可能会引起婴儿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排除疾病的原因,一般性便秘的根本在于改善饮食内容,多补充水分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同时训练排便习惯。药物治疗只在必要时临时使用。

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便秘比人工喂养的少,虽然有些婴儿可能排便较少,但这是因为婴儿母乳吸收较完全,消化后的余渣较少,因而大便量也较少。判断婴儿是否便秘,主要还是根据其粪便性状。如果出现便秘,可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加适量新鲜果汁或糖。人工喂养的婴儿发生便秘,可适当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配方奶总量),增加碳水化合物(如在配方奶内增加糖量),以保证大便柔软润滑,还可以加适量新鲜果汁、枣汁或白菜水,以刺激肠蠕动。如饮食调整仍不见效,可以考虑使用顺时针推揉婴儿脐部、在婴儿肛门处插入润湿的肥皂条等方法应对。

(二)婴儿湿疹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炎症。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的小红丘疹或红斑,随情况严重,可能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部分婴儿可能还会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等症状,伴有剧烈瘙痒。婴儿湿疹起病大多在生后1∼3个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1∼2岁以后大多数患儿逐渐自愈。湿疹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有时很难明确具体的病因,有可能与婴儿摄入的异种蛋白有关。此外,机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奶的经常刺激,也可能会诱发湿疹。有些婴儿的湿疹还可能与母亲的遗传过敏史有关。

对于湿疹,当以饮食管理为先,避免喂哺过量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此外,要慎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该类药物能很快控制症状,有明显的抗炎、止痒作用,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根治,但如果情况很严重,可以酌情慎用以控制湿疹症状。

(三)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成人要做好婴儿的免疫接种。

三、0∼6个月婴儿意外伤害

窒息是该年龄段婴儿最常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致死,轻则可能影响婴儿的智力发育。造成窒息的原因很多,大多是因为教养人的疏忽,这不仅需要教养人更加细心的照料,更需要教养人掌握突发窒息意外时的急救处理技巧。

常见的婴儿窒息原因有以下五点。

(一)溢奶

婴儿吃完奶后,容易出现溢奶的现象,如果把婴儿仰面放在床上,溢出的奶会呛到肺里,造成婴儿窒息。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溢奶

(二)成人压迫

教养人与婴儿一起睡觉时压迫婴儿口鼻,或母亲哺乳时太过劳累睡着了,乳房压迫婴儿的口鼻可能造成窒息。

(三)俯卧

婴儿俯卧睡觉时,枕头过软口鼻容易被堵住,从而造成窒息。

(四)异物覆盖

教养人担心婴儿着凉,将婴儿捂得太过严实,或者塑料口袋等异物蒙住婴儿的脸,教养人未及时发现,易造成窒息。

(五)喂食呛到

喂养方式如喂奶姿势不正确,奶嘴孔太大造成奶汁流得太快太急,呛到婴儿气管,易导致窒息。

为此,教养人在每次喂完奶后应抱起婴儿拍拍后背,直到打嗝后再轻轻放下,尽量让婴儿侧卧而不要俯卧。教养人白天要尽量休息好,晚上喂奶保持清醒状态,最好让婴儿睡自己的小床。不要给婴儿捂得太过严实,不要用过软的枕头。在婴儿的周围不要有塑料口袋等不能透气的物品等。如果怀疑婴儿咽部有异物阻塞,但他仍然哭和咳嗽,可以让他继续咳嗽,并仔细观察有无异常。注意,此时不要拍他的背部或给他水喝。如果发生意外,及时施救。

四、0∼6个月婴儿计划免疫

免疫力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在进化过程中与各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做斗争时获得的。

人们注射或口服这些菌苗或疫苗,便可以获得相应疾病的免疫力,从而避免发生该种疾病。这种方法叫作预防接种,属于主动免疫。

计划免疫是指针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利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儿童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有麻疹、小儿麻痹症、结核病、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计划免疫是预防和控制并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胎儿及新生儿可以通过胎盘及母乳从母体中获得免疫抗体。所以,半岁内的婴儿往往不会患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这属于被动免疫。半岁后,这些免疫抗体的水平逐渐降低,婴儿失去了保护,便容易患各种传染病,特别是危害较重的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因此,国家提出要对儿童进行基础免疫,包括注射或口服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百白破混合疫苗等,来达到预防上述6种疾病的目的。各种疫苗的接种应按一定程序进行。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四章 第三节 0~6月龄婴儿的疾病和意外伤害预防

麻疹

(一)卡介苗接种

卡介苗的接种,可以增强人体对于结核病的抵抗力,预防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目前我国采用活性减毒疫苗为新生儿接种。接种第一针的时间为出生满24小时以后,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央,采用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后的新生儿对初期症状的预防效果达80%∼85%,可以维持十年左右的免疫力。另外,当新生儿患有高烧、严重急性症状及免疫不全、出生时伴有严重先天性疾病、低体重、严重湿疹、可疑的结核病时,则不应接种。

接种疫苗后10∼14天在接种部位有红色小结节,小结节会逐渐变大,伴有痛痒感,4∼6周变成脓包或溃烂。这是正常现象,注意不要挤压和包扎。由于可能存在需要补种的情况,接种一月以后,可以带婴儿到专门机构检查。

(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还是造成肝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如果怀孕时母亲患有高传染性乙型肝炎病,那么新生儿出生后的患病可能性达到90%。所以让下一代接种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婴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分为三次,时间为出生满24小时后,满月后和满6个月时。接种部位在大腿前外侧。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

(三)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四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糖丸疫苗的应用最为广泛。初次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需要各服1次,以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婴儿服用后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较短时间后症状便可消失。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时,切忌用热水或饮料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的活病毒杀死,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婴儿服苗后,最好在1小时内不要吸吮母乳,因母乳中含有病毒抗体,对疫苗病毒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有免疫缺陷症或者有发热、腹泻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婴儿应暂停服用该疫苗。

(四)接种百白破混合疫苗

百白破混合疫苗又称百白破三联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的简称,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婴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1针。要完成该疫苗的基础免疫,还需在出生后满4个月和满5个月时再各接种一次,从而在婴儿体内产生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抗体。需要注意的是,注射百白破疫苗的第2针后,因注射剂量的增加,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反应,如接种后的当晚婴儿哭闹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会发热(一般不超过38.5 ℃);注射的局部的红肿、疼痛,也可能使婴儿烦躁不安。这种反应一般持续1∼2天之后自行消失,不需特别处理。但如果婴儿体温升至39.5 ℃以上,有抽搐、惊厥、持续性惊叫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进行第3针注射时,应将上述情况反馈给医生,由医生决定如何处理,以免再次发生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

另外,除了这些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外,还有一些二类免疫疫苗可供选择性接种。所谓“二类疫苗”是指计划外疫苗,属于自费疫苗。06月龄婴儿可考虑接种的二类疫苗主要是轮状病毒疫苗。轮状病毒是2月龄到2岁婴幼儿出现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目前常见的轮状病毒疫苗是口服型的,不用注射,但要注意成人不要用热开水给婴幼儿送服,口服后半小时内婴幼儿不要吃东西或喝水,以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导学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导学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1.能简要阐述7∼12月龄婴儿的喂养构成和要求,并能就其营养状况进行简单评价;2.能阐述7∼12月龄婴儿的日常护理要求,如睡眠、排便、盥洗、户外活动;3.能说明7∼...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识别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九章 第二节 0~3岁特殊儿童的识别

引子:特殊儿童的早期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尽早、准确地识别婴幼儿的发展障碍,早教教师和教养人才能尽早为他们寻求治疗和干预,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潜能。比较常见的0~3岁特殊儿童主要有脑瘫儿、自闭症儿...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三节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三节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引子: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和他同事从事了极为广泛、详细的婴幼儿神经运动发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成熟的理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三章 本章小结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三章 本章小结

【案例解析】在本章卷首的案例中,咚咚、希希和麦麦这三个孩子代表了婴幼儿三种不同类型的亲子依恋类型: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和不安全—拒绝型。影响他们的亲子依恋类型的因素包括母爱、养育质量、婴幼儿自身气质...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七章 第四节 25~36月龄幼儿的教育要点与策略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七章 第四节 25~36月龄幼儿的教育要点与策略

引子:教养人应在了解25∼36月龄幼儿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特点与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科学、适宜的教育。一、动作发展教育2∼3岁幼儿动作的发育更加成熟。2岁半左右的孩子基本上掌...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13~15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13~15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案例5.13~15个月亲子活动教案游戏一:步调一致——爸爸走,我也走(13个月)游戏目的:锻炼行走能力。宝宝行走能力的发展和其他动作发展一样,经历着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这个游戏的作用在于进一步...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7~9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7~9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案例3.7~9个月亲子活动教案游戏一:宝宝一起来——邀请宝宝跳个舞(7个月)游戏目的:在音乐和动作中调动宝宝与人交往的情绪,开发宝宝的右脑。游戏步骤:1.妈妈打开音乐,轻声问宝宝:“宝贝,可以和你跳个...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一章 本章小结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一章 本章小结

【案例解析】在本章的导学案例中,捡豆子活动不仅能够促进东东和菲菲发展感知觉、动作能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帮助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而东东妈妈和菲菲的保姆看似“疼爱”的做法实则违背了婴幼儿早期教育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