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三章 第六节 0~3岁婴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下)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引子:

除了情绪,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意识也是婴幼儿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阅读以下内容,尝试归纳婴幼儿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自我意识的发展,并完成练习。

一、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婴幼儿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教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其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生物意义在于婴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母婴依恋是最为常见的亲子依恋形式。

(一)亲子依恋的发展过程

鲍尔比(英国)、艾斯沃斯(美国)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

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性反应,即哭泣、微笑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这一时期,婴儿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能引发婴儿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婴幼儿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建立。这一时期幼儿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

这时的幼儿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双边人际关系。他们学会了为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地行动,如将哭泣作为召唤母亲的一种手段,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和目标,如理解妈妈需要上班所以必须离开。

(二)婴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

根据利用陌生情境法测定的幼儿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其依恋的安全程度,艾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又将不安全型依恋分为回避型与拒绝型两小类,具体特点见表3-5。

表3-5 婴幼儿依恋类型
类型表现
安全型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对母亲的分离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而且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不安全—回避型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他们相对忽视母亲在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行为,甚至回避母亲的接近。在母亲离开时并无特别的焦虑,能接受陌生人的关注,与陌生人在一起也并不十分伤感。在整个人际互动中,儿童表现出一些回避迹象,如避免成人注视或扭身走开
不安全—拒绝型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行为,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困惑和不安,对陌生情境不能很好适应。过分依赖母亲,对母亲离开表现出很大的伤感情绪;与母亲团聚时,同时表现出寻求亲近与拒绝联系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对母亲表示愤怒。他们并不对陌生人进行太多的关注

表3-5

研究表明,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同的现实影响。首先,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不安全型儿童相比,安全型儿童在以后表现出更强的探索欲望与能力。其次,在游戏与社会性交往中,安全型的儿童也表现出良好的个性特征与社会认知能力。最后,在特定问题情境中,安全型儿童也表现出较强的额外难题解决能力与良好的坚持性、挫折容忍力。

     【知识窗】

下面的资料与视频可帮助你进一步了解婴幼儿的依恋,请带着问题阅读与观看。问题: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面对陌生情境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视频:1.孩子的依恋行为;2.宝宝依恋。(具体见本节视频列表)

二、同伴交往

婴幼儿期的社会交往主要发生在其与父母或其他关系密切的成人之间,而与同伴的交往在1岁左右出现。同伴关系越早发生,越有益于婴幼儿社会意识、他人意识的萌生。在同伴关系上过于孤独的早期经验对于塑造友谊观念,体验他人的愉快或痛苦,同情和理解他人,学会平等和公平相处,以及建立交往技能等多方面的社会适应性有不利影响。 婴幼儿早期的交往行为依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进行。

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6∼10个月),交往集中在玩具和物品上而不是针对同伴,婴儿之间互不理睬,偶尔互相触摸、微笑、发出声音和短暂的注意。

第二阶段出现了简单交往(1∼1.5岁),此时幼儿交往具有了应答的性质,出现了幼儿之间互相注意,“对话”,给取玩具,甚至模仿等动作。

第三阶段发生了互补性交往(1.5岁∼2.5岁),此时幼儿间出现了合作、互补和互惠行为。

与同伴交往要求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独生子女如未能参加社区(或育儿机构)的活动,对其同伴交往行为系统的建立有不利影响:他们会对同龄伙伴感到陌生;不善于与同伴平等相待,和谐交流,共享玩具,同情受伤害者,会产生内疚感等行为反应;习惯于接受成人照顾,缺少施予的行为模式,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技能的形成也被推迟。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婴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具有积极影响,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为婴幼儿提供了榜样和经验。同时,父母在与婴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谐共处与分享苦乐等时,可增长幼儿在交往中的平等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婴幼儿早期缺乏同龄伙伴的缺陷。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般来说,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认识自己,把自身与物体区分开,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

主体自我先于客体自我出现,3个月的婴儿能区分自己与他人,这是婴儿自我意识的萌芽。对身体的意识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出发点,首要方面是建立自身的认同感,即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同一的。获得认同感的必要条件是要实际地驱动身体各个部位,并注意到从身体各个部位反馈回来的感觉总是一致的,还要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客体进行反复观察。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语言,由于人们总是用一个名字称呼婴幼儿,婴幼儿就知道自己的名字同别人不一样,因而他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同一性。

婴幼儿出生的第二年,客体自我开始出现。阿姆斯特丹在1972年对88名3∼24个月的婴幼儿进行了著名的“点红实验”。实验者在婴幼儿的鼻子上点一红点,然后让婴幼儿照镜子,观察婴幼儿的反应,并对其中2名12个月的婴儿做追踪研究。研究发现,15∼24个月的幼儿开始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身体,并尝试擦掉鼻子上的红点。研究者认为,这是婴幼儿出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识的表现。18∼24个月的幼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属于婴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

2∼3岁开始,幼儿的活动范围扩大,他们开始能把自己与他人加以比较,从而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自尊心是由自我评价构成的。在幼儿的意识中自尊心虽然模糊不清,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幼儿被对他有意义的人注意或接受则其自尊心会得到满足和提高;相反,就会灰心丧气或感到愤怒。

要求自主是这个时期幼儿生活中的自我意识的显著特征。2∼3岁的幼儿特有的那种强烈的自我主张,以及对别人的帮助的拒绝态度,都表明幼儿自己同别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鲜明。

     【知识窗】

下面的视频可帮助你直观地了解婴幼儿自我意识的行为表现,请带着问题观看。问题:出现自我意识的自我认识的婴幼儿在点红实验中有什么表现?孩子开始能够有自己的主张说明了什么?

视频:1.点红实验;2.自我意识之敏感期;3.自我意识之say no逗你玩。(具体见本节视频列表)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10~12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10~12个月亲子活动教案

案例4.10~12个月亲子活动教案游戏一:看,我真能干——套杯子(10个月)游戏目的:动作技能训练。10个月的宝宝用双手拿物品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可以通过游戏,进一步锻炼他们手拿物品的能力以及手眼协调性...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三章 第二节 0~3岁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三章 第二节 0~3岁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引子:动作发育既是婴幼儿神经发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思维发展水平的外在表现,同时,它能反过来促进神经的发育与思维的发展。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幼儿的动作发展就已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出现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动作...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教学案例-1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教学案例-1

案例1.1~3个月亲子活动教案游戏一:转转真好玩——旋转(1个半月)游戏目的:锻炼宝宝平衡感。让宝宝面对不同视觉领域,这有利于发展宝宝手眼配合能力和平衡感,为爬行和行走创造条件。游戏步骤:1.妈妈抱着...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八章 本章小结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八章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案例解析】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一个保育与教育机构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硬件的好坏,更决定于其软件的质量。教师的频繁流动非常不利于婴幼儿安全感、师幼依恋等情绪情感的建立。没有稳定的情绪...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引子:何为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第五节 7~12月龄婴儿家庭教养重点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五章 第五节 7~12月龄婴儿家庭教养重点

引子:从初为父母的手忙脚乱,到尽情享受与孩子相处的欢乐亲子时光,7∼12月龄婴儿家庭教育指导,重在帮助家长了解和尊重婴儿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育儿,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指导教养人做好辅...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34~36个月亲子活动教育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34~36个月亲子活动教育

案例12.34~36个月亲子活动教育游戏一:玩“保龄球”——全身运动(34个月)游戏目的:帮助宝宝练习滚球,手眼协调能打中目标,进而提升宝宝的右脑肢体协调能力。游戏步骤:1.在离宝宝1~2米的地方,放...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二节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

《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二章 第二节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

引子: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蒙台梭利指出帮助婴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是敏感力,二是吸收性心智。20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