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第七章 第四节 25~36月龄幼儿的教育要点与策略
引子:
教养人应在了解25∼36月龄幼儿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等特点与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科学、适宜的教育。
一、动作发展教育
2∼3岁幼儿动作的发育更加成熟。2岁半左右的孩子基本上掌握了跳、跑、攀登等复杂的动作,会独脚站,还会独脚跳上1∼2次,会两脚交替着一步一级地上楼梯,会骑小三轮车,能从大约25 cm高处跳下。3岁左右时能较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会跳跃,会独脚跳,能双脚交替着一步一级下楼梯,会跳远,攀高爬低,动作相当灵活。手的动作也更加灵巧。随着精细动作进一步发展,3岁左右的幼儿会用剪刀剪东西,会穿珠子、系纽扣、会穿脱短袜,会用匙吃饭,能临摹圆形和十字,会折纸,两手配合应用比较协调。3岁的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基本上发育完善,初步达到了成人的相应的水平。
2∼3岁幼儿动作的发育更加成熟
该阶段的幼儿已会一些基本的动作,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复杂的动作和带有技巧性的动作如跳、跑与平衡的能力,这是对他们身体发育的一项新的挑战。教养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跳的游戏,鼓励他们从稍高的地方往下跳,教孩子着地时膝盖应该如何弯曲;和孩子一起踢球,锻炼他们大运动的技巧。该阶段应继续锻炼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让他们玩一些需要手指灵巧配合的、比较复杂的玩具,如拧起、旋紧玩具螺丝,描图,玩橡皮泥等。教养人还可让幼儿练习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整理收拾东西等,鼓励他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二、认知发展教育
从2岁开始,幼儿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前运算阶段,能够脱离实物,运用表象和语言等符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该阶段的幼儿感知觉渐趋精细,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能辨别黄、红、蓝等基本颜色,能认识简单的图形,能顺数数字1∼10,能辨别上下、远近、室内室外、白天黑夜等。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注意”和“记忆”不断发展、丰富,能短暂集中注意于某一事物,能按照成人提出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把××拿过来”,能记一些儿歌或简短的故事。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首先,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周围一切充满了好奇,会不断地提问,总想动手操作一些东西。作为父母一定要保护孩子对事物积极关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耐心地解答幼儿的问题,允许他们拆一拆、摔一摔、敲一敲等,甚至要和他们一起去探究,参与他们的活动,鼓励、支持他们动手操作亲自寻找答案,亲身实践新的认知技能。
其次,应多带孩子走出家门,给予他们丰富的环境刺激。多观察花草树木、五颜六色的事物以及环境的变动,锻炼他们的视听和观察能力。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启发他们感知事物的特性,说一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比较物体大小、多少、粗细、长短等。
最后,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进行口头语言的练习,让儿童认识大量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幼儿大脑中的表象,引导孩子去想象。
三、语言发展教育
幼儿到了2岁以后,语言能力开始飞速发展,这时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该阶段幼儿会使用的词汇数量进一步增加,已经掌握了与生活有关的最基本的词汇和语言,能准确地在表述中使用人称代词你、我、他;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尽管仍以简单句为主,但开始会说一些简单的复合句,甚至能使用一些副词和连接词,用字总量达到1 000个;3岁左右时大多数的孩子能运用语言来同人进行一般的交往,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要;能背诵四五首儿歌,记住一些歌曲,简单叙述经历过的事情和复述较简单故事的大概情节。
语言能力开始飞速发展
2∼3岁孩子虽然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词类和句型,所说的话也基本上符合语法,有了初步的语言能力,但这种语言的水平还很低,经常是和活动相联系的,边活动边说话。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人应努力做到: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或活动游玩中通过模仿来学习语言,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成人应注意用完整标准的语句来教孩子正确说话,而不是使用儿化语;可通过讲故事,朗读儿歌,看图说话来丰富孩子的词汇,让孩子学会说完整的句子,利用提问题的形式,鼓励孩子多说话,学会对事物进行描述以及表达自己的体验;应注意丰富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广泛接触周围的人和事,让孩子在和他人的交往说话中,发展和丰富语言。
四、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哭闹情绪逐渐减少,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2∼3岁的孩子逐渐学会用动作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各种高级情感逐渐出现。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意识的发展,孩子的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嫉妒的情感等也都发展起来。2∼3岁的孩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形成了一定的规则意识,道德感也由此产生,初步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2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懂礼貌,逐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等,逐步学会等待、轮流、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首先,作为父母,要理解孩子情绪情感特点,创设积极的心理和环境氛围。尽量以自然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孩子的情感发展,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在与环境和情境的互动中表达和体验多种情绪情感,尤其是积极情感的表达,关注和满足孩子的合理情感需求,对于不能满足的需求,切忌简单地拒绝和禁止,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提高孩子辨别是非判断能力。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孩子,避免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最后,多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如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教养人一定要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豪感和愉快的情绪,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当孩子不能完成任务时,教养人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尽量别流露出失望的情绪,或简单地指责和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