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本章导学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感觉与知觉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征,知觉类型;

掌握:刺激与感觉的关系;

了解:感觉的种类。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1882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甚至连话也说不出来了。随后几年的时间里,凯勒变得“粗野而任性”。直到她四岁时,一位叫安妮·莎莉文的家庭教师进入了她的生活。莎莉文试图通过触觉将两个人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她不断尝试在凯勒的手中拼写单词,以此让凯勒掌握单词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一天,莎莉文在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单词,凯勒总是无法记下来。她带着凯勒走到喷水池边,把凯勒的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在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这个单词,从此凯勒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个单词。凯勒后来回忆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一刻,语言的秘密似乎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和快乐。”

从那天开始,海伦·凯勒便学会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她发现了感知世界的新方法。“有时,如果幸运的话,当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时,还能感受到一只高声歌唱的小鸟的愉快跳跃。”当凯勒学会以自己的方式组织周围世界的刺激时,她就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感觉世界了。

海伦·凯勒以坚强的意志感动了全世界。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个体对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如何收集和解释环境中的信息。这种对信息的收集和解释的过程就是本章将要讨论的感觉和知觉这两种心理现象。本章我们将先介绍感觉的特征、感觉与刺激的关系以及两种重要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然后将介绍知觉的特点和一些主要的知觉类型。

本章内容要点

1.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

2.心理物理学家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被称作绝对感受性。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韦伯定律认为,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3.三色论认为,视锥细胞分为三类,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红—绿,蓝—黄和黑—白,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4.知觉就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过程。

5.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6.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图形的组织原则,包括邻近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同域原则等。

7.知觉定势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8.深度知觉线索主要有两种: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肌肉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等。

9.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10.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思 考 题

1.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特点?

2.三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哪几种?

4.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5.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哪些?

6.什么是似动?似动的形式有哪些?


标签: 心理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心理学》第十章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一节 人格概述一、什么是人格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舞台上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与身份,类似于我国京剧表演中根据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

第三节 社会影响与人际关系一、从 众(一)从众的含义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数人的看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学》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 本章导学

心理健康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描述性标准,积极心理的主要成分;掌握:人格障碍、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意义;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和特征,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自201...

《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节 记忆策略

《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节 记忆策略

第四节 记忆策略一、复习策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过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复习,是很难保持在记忆中的。只听讲不复习是任何课程也学不好的。因此可以说,复习是记忆的关键。那么,采用怎样的复习策略才能达到巩固记...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人格理论

第二节 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一直是个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对人格内涵、人格结构、人格形成及人格发展的理论阐述分歧极大。由于研究者关注的视角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本节主要介绍精神分析、...

《心理学》第一章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心理学》第一章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心理学》第二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 睡眠与梦

第三节 睡眠与梦一、睡眠及其功能(一)睡眠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睡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人还是动物,在每天24小时中,都会有睡眠。不同之处只是在睡眠的形式、时间、地点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已。对于睡眠...

《心理学》第四章 第二节 记忆系统

《心理学》第四章 第二节 记忆系统

第二节 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系统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