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第九章 3.2 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3.2 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公共政策终止往往发生在两种情形下:一是经过政策评估,决策者认为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通过评价,决策者发现所执行的政策是无效的或失败的,无法解决所面对的政策问题,需要制定新的政策取而代之。
然而,公共政策终止并非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个政治性问题。德利翁和卡梅伦指出在政策终止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对政策终止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经济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还应考虑意识形态的动机。我们认为,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
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在政策的全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者,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旦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公共政策相关内容的变化,甚至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止。例如,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化改革取向,这是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许多经济政策必然要终止。
2
政策资源的缺乏
政策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当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可支配的政策资源也减少时,政府就可能会终止某些公共政策或项目,节省开支,减轻财政压力。另外,如果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效率低下,耗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所获效益远低于投入的成本,以致难以维系,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终止。
3
政策环境的变化
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当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制定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终止。例如,为了适应WTO(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要求,我国政府进行了审批制度改革,终止了大量过时的、不符合WTO要求的审批项目。
4
触发机制的影响
过时的、无效的政策长期充斥于社会,将会引起大量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这些问题、矛盾和冲突会以一个个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当其中的某个事件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强烈的变革要求时,这个事件就成了政策终结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将使某一问题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增强决策者对事件的关注,使决策者终止政策的可能性加大。例如,“孙志刚事件”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对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广泛关注,进而影响了政府决策者对收容遣送制度的重新审视,最终收容遣送制度于2003年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