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第一章 1.1 公共政策概念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公共政策概论》1.1 公共政策概念

(1)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并不仅仅是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等。在政治性公共事务中,民众自然是主体之一。

(2)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社会”是相对的,横向层面暂且不论,即使在纵向上就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如全球、全国、地区(如我国的省、市、县、乡)、社区等。在不同的层次上,社会公共事务所表现出的内容在质与量上都会有所区别。

(3)社会公共事务所指的“公共事务”,不仅包括人们公认的、涉及所有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事务,而且也包括那些可能转换为前者,但却与部分人(如某些组织或集团),甚至个别人相关的事务。

(4)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分需要引进治理理论的相关内容。我们认为,治理理论的精髓可归纳为“参与、合作、互动、服务”八个字。

尽管我们认为,公共政策主体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所组成的管理体系”,但为讨论问题方便,本书所涉及的政策主体仅指政府,不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我们都会从“政府管理”而非“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阐述。

3 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中外学者分别对公共政策的内涵,做出了如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

(1)美国政治学家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这个定义对政策内容规定得太窄,并受到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2)拉斯韦尔(H.Lasswel)与卡普兰(A.Kaplan)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以及它与一般计划的区别,但内涵过于笼统。

(3)托马斯•戴伊(Thomas Dye)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这个定义强调了政策的表现形式,特别提出了“不做”的形式,但它没有严格地指出政府要做的事情与决定做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偏差。

(4)中国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公共政策的表现方式,而且突出了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但该定义没有把公共政策的本质反映出来。

(5)中国学者陈振明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这个定义外延了政策主体,包括了“其他政治团体”,同样也强调了政策是行动准则。但这个定义既认为政策是政策主体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又说它是一种行动准则。制定准则固然是政治行为,但政策实质到底是“行为”,还是“准则”?

4 对戴维•伊斯顿界定的评价

美国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 (David Easton)从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能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内容: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分配的内容是价值;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一般来说,价值的大小总是按照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而确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活动可分为三类:为生存而斗争、为享受而斗争和为发展而斗争。因此,人的需要可概括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美国学者马斯洛(A.Maslow)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简单地讲,这些需要可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人类这两种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显然是那些供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社会资源;通俗地讲是“好处”,规范地说是“利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会与自身的利益有关。

根据以上看法,若暂不研究其他政策主体,仅考虑政府管理行为,并结合利益分析的视角,我们可以对“公共政策”做如下定义: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需要强调几点:

(1)若不涉及非政府公共组织,而仅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它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增进与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

(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过程取向大致经历了四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地说,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

(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6)突出“追求”,说明公共政策仅是某种规范,其实际结果如何,有待执行之效果分析。

(7)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既是应然性分析的要求,也是区别私域管理的本质所在。

(8)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9)用包括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三种利益之和的社会利益,取代人们常用的“公共利益”,即增进和分配的是社会利益,而不是唯一的公共利益。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1.4 执政党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1.4 执政党

1.4 执政党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以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利益为核心,以拥有或参与国家政权为目的组织起来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政治组织。在现代社会...

《公共政策概论》第七章 2.6 政策方案的优选

《公共政策概论》第七章 2.6 政策方案的优选

2.6 政策方案的优选经过政策方案设计并加以评估论证的多个备选方案,并非都能被决策主体一一选中并加以执行。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决策系统只能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这一过程就是政策方案的优选,或...

《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 2.2 政策工具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 2.2 政策工具的特征

2.2 政策工具的特征如图5-1所示,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 M.拉米什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并详细描述了各类工具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下面我们将逐...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2.2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途径、影响因素和障碍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2.2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途径、影响因素和障碍

2.2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途径、影响因素和障碍- 触发机制- 途径- 影响因素- 障碍政府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非常多,有些社会问题能够顺利进入政策议程,而另一些则难以进入,甚至完全被排除在政...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章   公共政策客体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A.社会问题    &...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

1.1 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特征和类型定义和特征类型1 定义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章 2.1 公共政策的特征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章 2.1 公共政策的特征

2.1 公共政策的特征作为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的政策,是要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政府的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各异。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如下明显的共同特征:1 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