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第六章 1.3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1.3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

1 边界分析

一系列问题规划的相对完全性可以用如下的三步来加以估计:(1)饱和抽样。可以通过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来获得有关利益相关者的饱和抽样 (或滚雪球抽样);(2)问题陈述的启发。具体说明这些问题表述的证据可以从面谈或电话交谈中获得,并可从饱和抽样阶段中的相关者那里获得所需的文件;(3)边界估计。这一步是要估计元问题的边界。可以利用积累频率分布图,弄清问题的特征。

巴顿和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便捷计算方法的基本方法是:(1)使用参考来源;(2)进行调查;(3)推测;(4)请教专家。

2 类别分析

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在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类。即使是对问题情境作最简单的叙述,也必须以经过归纳整理后形成的经验分类为基础。

类别分析有两种基本程序:逻辑划分和逻辑分类。前者是人们选取某个类别,并将它分解成各个部分;而后者恰恰相反,是将许多情况、事物和人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或类别的过程。任何一种分类都依据于分析者的目的,而分析者的目的又取决于对问题情境的充分了解。

3 层级分析

层级分析是一种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层次分析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然的原因和受控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是指那些无论多么遥远,都可能使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出现的事件或行动。似然的原因是依据科学研究或直接的经验对一种问题情境的出现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些原因。受控的原因指的是受政策制定者控制和操纵的原因。

4 综摄法

类比是一种提高对类似或相似问题认识的方法。综摄法指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有助于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进分析者解决问题的技艺。在构造问题的过程中,分析者可进行以下四种类比:

(1)个人类比;(2)直接类比;(3)符号类比;(4)想像类比。

综摄法取决于个别分析者或群体能否构造适当的类比。评估问题概念化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比较的似然性,即特定问题情境与另一个被用来类比的情境的相似程度。

5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头脑风暴法需要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人员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2)保持开放性;(3)适时把握讨论的度;(4)确保结果的整合。

6 多角度分析

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它与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的所谓理性技术方法相反,是被明确地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7 假设分析

假设分析是一种用来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冲突性假设进行创造性综合的技术。它是问题构造中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因为它包含了其他的程序 (方法)的应用,并可以侧重于团体、个人或兼而有之。假设分析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是明确地设计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即那些政策分析者、政策制定者及其他政策作用者不知如何在定义上达成一致的问题。

假设分析包含如下五个连续的程序:

(1)利害关系人的认定;(2)假设的寻求;(3)假设的比较;(4)假设的汇集;(5)假设的综合。

8 论证图形化

英国哲学家图尔敏(S.Toulmin)注重于论证结构与论证模型的研究,这对于邓恩研究“政策论证”(Policy Argument)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在1958年所著的《论证的使用》(Uses of Argument)中指出传统的逻辑不是充分理性的工具,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论证模式。图尔敏的论证结构包含六个要素:(1)主张(Claim),立论者意图要诉求的目的或是企图合理化的论证结论,要回答类似“我们将向何处去”的问题。(2)论据资料(Data),即任何研究或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或信息,要回答类似“我们拥有哪些证据”的问题。(3)正当理由(Warrant),它是连接根据与结论的桥梁,要回答类似“从起点到目的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的问题,以保证主张的合理化。(4)支持依据(Backing),对“正当理由”提出额外的支持,要回答类似“为什么此种路径是安全的”的问题,以增强“正当理由”的信度。(5)合格者(Qualifiers),它是从依据和正当理由到结论的跳板,要回答“结论是肯定的得出,还是可能的得出”的问题。(6)反驳(Rebuttal),指出无法从依据得出主张的因素,要回答类似“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应该放弃该路径”的问题。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网考练习题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一、 单项选择题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  A  )A.经济学   &n...

《公共政策概论》第八章 4.1 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公共政策概论》第八章 4.1 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4.1 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一般来说,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制订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和做好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二是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包括政...

 《公共政策概论》第九章 1.1 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

《公共政策概论》第九章 1.1 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

1.1 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随着公共政策分析深入发展,公共政策评估环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公共政策评估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

1.2 社会问题的分类对于社会问题的分类,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分类标准和方法,如罗威(T. Lowi)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邓恩将问...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2.2 公民个人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2.2 公民个人

2.2 公民个人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身份意味着参政的权利,即“参与政府管理与影响公共...

《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 1.2 政策工具的作用

《公共政策概论》第五章 1.2 政策工具的作用

1.2 政策工具的作用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1&...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2.3 大众传媒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2.3 大众传媒

2.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

 《公共政策概论》第十章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

《公共政策概论》第十章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

1.2 利益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利益分析方法毫无疑义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利益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方法。利益分析方法从利益角度分析人们结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政治社会关系的动因及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