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1节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历史上两种对立理论

(1)教师中心论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学生的成长全依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设计和定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受其影响,强调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教师中心论只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客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

(2)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宰者,而应当是他们学习的看守者和助理。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活动中生长,教育要帮助儿童对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改组和改造,教学应该为儿童着想,以儿童的活动为依附。他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认为教育应该围绕儿童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儿童组织。“儿童中心论”虽然注重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但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消失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缺陷。

二、科学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体的,密不可分,教师的教不仅指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学生施教,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而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双重地位,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不可能是单纯的被支配地位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主体地位。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应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将整个教育活动置于学生的自由意志之下,那就否认了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系统性,淡化了学校教育的本质作用和价值。

其次,现代教师在如何教导学生方面是专业人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由教师进行策划,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中,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更为重要。

再次,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制力差,没有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和细心教导,他们精神灵魂的成长更需要教师为其把握方向并指引路径。

因此,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是学校教育发挥其巨大价值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负责的表现。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过程虽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但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内容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中,只能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自主建构。每个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有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他们在接受教育时这些主体因素都会自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对教育内容选择和加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的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

想一想:

如何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 教育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6. 五育的关系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6. 五育的关系

6. 五育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育紧密相联,既不能或缺,也不能相互代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教育学》第7章 第2节 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教育学》第7章 第2节 教学内容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重点在于以一定教育目的选取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对教学内容进...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青年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初期(16、17-18、19岁),相当于高中学习阶段;青年中期(19、20-22、23岁),相当于大学阶段,青年后期(24、25-30岁),...

《教育学》第6章 第2节 课程规范 2.课程标准 ★

《教育学》第6章 第2节 课程规范 2.课程标准 ★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对相应课程的基...

《教育学》第2章 第1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第2章 第1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

1.社会制约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发生、发展,教育的性质、宗旨和目的,甚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且这种决定不是由谁主观发明的,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存在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

《教育学》第4章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4章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1.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对教育的不断探索,提出过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其中包括: 1957年,...

《教育学》第6章 课程 学前听我说

《教育学》第6章 课程 学前听我说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大家进入第六章《课程》这章内容的学习,课程这个词想必我们大家都不陌生。课程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实质和精髓在哪里?想真正认识课程,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章内容的学习吧!学习目标通过本...

《教育学》第4章 第1节 教育目的概述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教育学》第4章 第1节 教育目的概述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2.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的提出和确立,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社会关系条件以及人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与规律。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由体力,智力,劳动经验和技术熟练程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