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1节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历史上两种对立理论

(1)教师中心论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学生的成长全依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设计和定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受其影响,强调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教师中心论只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客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

(2)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宰者,而应当是他们学习的看守者和助理。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活动中生长,教育要帮助儿童对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改组和改造,教学应该为儿童着想,以儿童的活动为依附。他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认为教育应该围绕儿童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儿童组织。“儿童中心论”虽然注重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但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消失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缺陷。

二、科学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体的,密不可分,教师的教不仅指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学生施教,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而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双重地位,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不可能是单纯的被支配地位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主体地位。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应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将整个教育活动置于学生的自由意志之下,那就否认了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系统性,淡化了学校教育的本质作用和价值。

其次,现代教师在如何教导学生方面是专业人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由教师进行策划,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中,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更为重要。

再次,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制力差,没有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和细心教导,他们精神灵魂的成长更需要教师为其把握方向并指引路径。

因此,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是学校教育发挥其巨大价值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负责的表现。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过程虽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但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内容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中,只能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自主建构。每个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有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他们在接受教育时这些主体因素都会自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对教育内容选择和加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的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

想一想:

如何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标签: 教育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教育学》第7章 第3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教育学》第7章 第3节 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认识的来源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个方面,所谓间接经验,即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童年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人生阶段,对应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一阶段应该是小学教育,童年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一、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理发育方面看,童...

《教育学》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8.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8.教育学的价值

8. 教育学的价值1.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进入20世纪后半叶,教育改革每十年一个周期。教育的发展伴随着改革,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推动力。于是,改革什么、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的效果如何等问题构成了教育学的研究...

《教育学》第2章 第2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第2章 第2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前教育学时期)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虽没有独立的教育学著作,但已经出现了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思想,许多思想家在论述其政治、哲学、伦理等主张的同时,也论述...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5. 劳动教育

《教育学》第4章 第4节 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5. 劳动教育

5.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的重要内...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4.青年初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青年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初期(16、17-18、19岁),相当于高中学习阶段;青年中期(19、20-22、23岁),相当于大学阶段,青年后期(24、25-30岁),...

《教育学》第7章 第5节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2.学习方式 ★★

《教育学》第7章 第5节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2.学习方式 ★★

2.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二、基本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最为常见的是按学习进行的形式将其划分为接受学...

《教育学》第9章 第3节 班主任 3.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教育学》第9章 第3节 班主任 3.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3.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班级管理的任务和方法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普遍性表现为,都是为了保证班级的正常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保证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都以学校生活和学生的特点为依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