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1节 对学生的科学认识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师中心论
近代的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学生的成长全依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设计和定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凯洛夫的教育学也受其影响,强调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的。教师中心论只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客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
(2)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他认为教师应该放弃向导和指挥官的任务,不应该是儿童学习的主宰者,而应当是他们学习的看守者和助理。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活动中生长,教育要帮助儿童对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改组和改造,教学应该为儿童着想,以儿童的活动为依附。他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认为教育应该围绕儿童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围绕着儿童组织。“儿童中心论”虽然注重了儿童的主体性的发挥,但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消失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这是显而易见的缺陷。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体的,密不可分,教师的教不仅指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学生施教,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而学生的学也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双重地位,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既不可能是单纯的被支配地位又不可能是完全的主体地位。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应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将整个教育活动置于学生的自由意志之下,那就否认了学校教育的计划性与系统性,淡化了学校教育的本质作用和价值。
其次,现代教师在如何教导学生方面是专业人士。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由教师进行策划,尤其是在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中,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更为重要。
再次,学校教育中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自制力差,没有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和细心教导,他们精神灵魂的成长更需要教师为其把握方向并指引路径。
因此,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是学校教育发挥其巨大价值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负责的表现。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过程虽然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但教师不可能把教育内容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中,只能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自主建构。每个学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有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他们在接受教育时这些主体因素都会自动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制约着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对教育内容选择和加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被动的听和接受,而要在课堂上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在课下,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去体验,实验,创造,成为学习的主人。
想一想:
如何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