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6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4.6 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主讲教师:东北财经大学 孙成志 教授

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1、弱势群体的范围与成因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那些基本权利受到了损害的群体,就是弱势群体。

其范围包括少数人的特定群体、贫困者群体、失业者群体以及城市边缘群体等。其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社会应变能力较差;资源占有不足,经济较贫困;社会地位低,权利容易受侵犯,在社会生活中常处于不利地位。实质是某些特定人群权利的平等性失衡,从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弱势群体的问题实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权利如何充分保护的问题。

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的现象。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剧烈社会变迁的时代。弱势群体的问题是与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代中的许多因素,比如科技进步的因素,全球化的因素,社会结构变动的因素,都会造成新的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那些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中获益群体或强势群体,不要认为弱势群体与己无关,不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其中社会强者应尽更多的义务。保护弱势群体也是关注强者的利益。

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高度上看,关注弱势群体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不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

3、弱势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弱势群体”来自各行各业,且多数为竞争失利者。他们远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群体,不但普遍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压力,而且绝大多数还遭受着绝对贫困的煎熬。因而,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复杂而矛盾,且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

弱势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难的群体。

(2)社会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

(3)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4)传统的“均贫富”理念与现实的贫富差距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弱势群体”内心的相对被剥夺感。

(5)对自身“弱势”形成的成因分析的归因偏差过大,滋生了“弱势群体”对社会和政府的某种不满情绪。

(6)既成比较劣势与社会不正之风,加剧了“弱势群体”的自卑妥协心理。

4、弱势群体的保护

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共同作为人类大家庭的成员,根据属人的本性,应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这是人权普遍性的最本质精神。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保护除包括政治权利以外,还应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我们认为,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具有不同于政治权利的特殊性,但又同政治权利一样,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该权利基本地位的确定对于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享有使国家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劳动权,受教育权利的机会,甚至直接提供某些基本需要(如最低生活保障),使弱势群体能够逐步实现经济上的自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原则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是其他一系列保护制度的基础和源泉。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有:

以人为本的原则;平等原则;特殊保护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合理性原则。

弱势群体保护与管理的措施

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样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能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

就目前而言,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的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2)社会保障制度

(3)建立政府与弱势群体的沟通渠道,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

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

首先,要建立起一整套稳定、明确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平等的公民权利。

其次,要建立和健全一个保护和保障既有权利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机制。

第三,增强弱势群体在法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

最后,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思考题

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试述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标签: 组织行为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概念:群体、群体结构、群体规范、群体内聚力、人际关系、冲突、信息沟通的概念、谈判的含义、工作团队的概念、弱势群体群体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7.4 组织行为的评估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7.4 组织行为的评估

7.4 组织行为的评估现代社会的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组织,各种组织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迎接挑战,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1、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表现在二个维度上:第一,工作满意度是对于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绩效反馈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绩效反馈

第6章 绩效反馈第1节 概述一、绩效反馈的内涵绩效反馈是指在绩效评价结束后,管理者与下属通过绩效反馈面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下属,并共同分析绩效不佳的方面及其原因,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的过程。二、绩效反馈的...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组织中的群体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志划分成很多类型。人们加入群体是为了安全的需要、情...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本章主要概念:组织环境、组织变革、组织发展、工作生活质量、学习型组织组织环境组织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最初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对组织某...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章小结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应该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将会涉及的主要个体行为因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个体心理特征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个体...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3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3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4.3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请观看本节视频讲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主讲教师:东北财经大学 孙成志 教授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内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关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