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第三章 2.1 目标群体的含义与边界
2.1 目标群体的含义与边界
1 目标群体的含义
目标群体与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评估主体共生于政策过程之中,是政策客体的两个主要方面之一。所谓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2 目标群体的边界
如上文所述,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受到具体政策的规范,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由相应的公共政策调整和分配,要想使这一系列的规范、指导、调整和分配活动合理、有效,并真正达到其预定目标,就必须明确目标群体的边界和范围。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政策目标群体是与政策共同存在的。任何政策都有其起作用的人群,政策的制定也就标志着相应的政策目标群体的诞生,否则政策就会毫无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当一项政策终结时,相应的政策目标群体的身份也就随之消失。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不同的政策,针对的社会问题不同,所影响和调节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也就不同,相应的目标群体的范围和边界也就有所差别。而且各项政策之间千差万别,很难统一描述,这也就使得政策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很难有一个普遍的方法和步骤。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这一指向就是政策方案对政策目标群体范围的明确界定。例如,社会保障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使生活发生困难的公民。
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政策问题、政策环境和政策资源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政策恰当地确定。政策目标群体边界过窄,会使一部分目标群体被排除在外,其利益和行为不受政策的规范和调整,最终致使相应的政策问题无法解决;政策目标群体边界过宽,不仅会浪费政策资源,而且还会影响不该在边界范围内的那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正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