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7章 第8节 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1.当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如何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
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更高的价值。
第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在教学活动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齐头并进的,两者的真正统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作出专门的努力。
第三,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第四,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提高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依然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心,在实施整体改革和实验的策略中,课程的改革是关键。
合理的课程结构包括合理设置课程、合理确定各类课的比重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等等。
现阶段课程内容的更新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当前课程形式的发展和丰富主要围绕三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有效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
第二,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在“十三五”阶段,我们国要进一步深化“三通两平台”,一方面是要继续补齐短板,普及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并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要高度互动、密切协同,教与学的基本形态彻底变革,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第二,学习环境的创新。学校网络带宽接入水平、装备条件等,都应逐步纳入到学校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范围内,为教学提供无缝支持服务,实现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的一体化。
第三,平台服务的整合。目前公共服务平台的整合还不够,在后续发展中,将逐步注重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融合发展,支持利用大数据的伴随式数据采集和过程评价。
第四,师生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校长和各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应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领导者则应该具备良好的规划、组织、评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