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一、认知发展理论

所谓的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

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主要介绍皮亚杰(1896-1980)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最权威的理论。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认为儿童的思维与心智活动与成年人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他认为,认知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逐渐建构的,其结果就是要形成一个图式。

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心理结构的框架或组织结构。皮亚杰把图式看作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因此,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图式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

(1)同化。指主体将外界的刺激有效地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2)顺应。它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它可以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接纳新的刺激。

(3)平衡。个体原有的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调整,建立了适应新的环境的新的认知图式,这一过程就是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适应外部环境,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

前运算阶段

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不再依赖于动作,而是以符号为中介,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此一时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与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这种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依靠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当然皮亚杰的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活动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活动的展开必须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水平进行,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展开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如此,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不能越过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而是要做到循序渐进,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智力发展理论

本课程教材上介绍了几种智力发展理论,这里着重介绍“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不同的智力。加德纳的智力理论通常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教材上称为“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

智力维度界定典型人群

语言智能

对声音、节奏、单词的意思和语言的不同功能的敏感性

诗人、剧作家、新闻报告员、记者及其演说家

逻辑——数学智能

能有效的运用数字、推理和假设的能力

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及电脑程序员

空间智能

能以三维空间的方式思考,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对色彩、线条、形状及空间关系敏锐

室内装潢师、建筑师、航海家、侦查员、向导、艺术家及飞行员

肢体——动觉智能

能巧妙的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能灵活的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演员、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及手艺人

音乐智能

能觉察、辨别、改变、欣赏、表达或创作音乐的能力

作曲家、乐师、乐评人、歌手及善于感知的观众

人际智能

善于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动机、意向及感觉,具有有效与人交往的能力

政治家、社会工作者及成功的教师

内省智能

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意识察觉做出适当的行为,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

神学家、哲学家及心理学家

自然观察智能

对生物的分辨观察力及对自然景物敏锐的注意力

考古学家、收藏家、农夫及宝石鉴赏家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尽管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人类智力因素所形成的个别差异却被广泛认同,在教育活动中,就要针对学生们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能力编班和分组。

三、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或者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关于道德发展,可以分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这里介绍柯尔伯格(Kohlberg,L.,1927-1987)关于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即通过两难故事,使学生在道德冲突中做出判断,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种方法)研究儿童道德观念(维度)上的发展。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柯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包括两个阶段,这就是柯尔伯格提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权威和他人的意见。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水平Ⅱ——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的期望考虑问题,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遵循规则的秩序为依据,以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在人类的正义、公正、个人的尊严等层面反思这些规则的合理性,建立一个超越个人或集团利益的普遍原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教育学》第3章 第2节 人的身心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

柯尔伯格认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行,不能超越,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的水平。

想一想:

二战中一些纳粹分子执行了毒杀犹太人的命令,你认为这些执行者处在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标签: 教育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教育学》第7章 教学 学前了解

《教育学》第7章 教学 学前了解

学前了解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七章“教学”这章内容之前,我先介绍一个人给大家认识,她就是于漪!她是谁?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第七...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教育学》第10章 学生 第2节 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

2.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育童年期是指从6、7岁到11、12岁的人生阶段,对应我国的学校教育系统,这一阶段应该是小学教育,童年期被称作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一、童年期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理发育方面看,童...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2节 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1.文化管理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2节 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1.文化管理

1.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教学、人事、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理性的学校管理者,必然会把文化、课程、教学、人事和财务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这是学校管理要做的根本性工作。一、学校...

《教育学》第6章 第1节 课程概述3.课程结构

《教育学》第6章 第1节 课程概述3.课程结构

3.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就是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各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年级课程门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用历...

《教育学》第4章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教育学》第4章 第3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具体提法有一定差别,但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有四个方面是没有变化的: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

国开学习网00924《教育学》怎么学

国开学习网00924《教育学》怎么学

教育学网络课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成绩为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及格。其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50%。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任务1-4...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2节 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5.教育财务管理

《教育学》第11章 学校管理 第2节 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5.教育财务管理

5.教育财务管理教育财务管理包括行政机关及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资金管理。学校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是指对学校教育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监督等方面的活动。财教(2012)489号印发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通...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2节 德育的过程及理性把握 案例讨论1:班级管理中的“手机问题”

《教育学》第8章 德育 第2节 德育的过程及理性把握 案例讨论1:班级管理中的“手机问题”

案例讨论1:班级管理中的“手机问题”情景故事“这周自习课上,有几个同学在玩手机。甚至在老师上课时,也能偶尔听到手机铃声。”“某某同学经常在自习课上玩手机游戏,不做作业,不学习。”“某某同学下课就拿出自...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