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第九章 9.1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概论
任务描述
A公司是一家较大规模电器制造企业,设有六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提供运输与供水服务)及一个行政管理部门,都具有较大独立性。该企业准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该企业聘请的管理咨询公司的相关设计建议:(1)公司董事长主持组织讨论责任会计制度建立方案,总经理负责具体实施。(2)责任会计目标定位于提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水平。(3)公司只要求预算执行中将信息反馈给各责任中心而无须向上级报告。(4)在确保原有组织机构基础上可根据责任会计要求对企业机构进行适当调整。(5)公司准备将未来五年规划中预期再成立的三个分部设为利润中心与投资中心。(6)采用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指标来考核利润中心,但投资报酬率指标可能导致职能失调行为。(7)责任中心应进行系统的记录和计量并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问题:指出上述设计建议的实际操作性?哪些设计建议可能存在明显的不足?(提示:请参考本章所有的知识点。)
案例学习
1.企业为什么还要将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以分部信息的方式进行披露?哪一个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着分部信息披露?
2.可以将业务分部与地区分部理解为两类责任主体吗?
3.内部控制制度有具体的责任主体吗?
4.如何理解责任会计制度的责任主体的特定性?
理论知识
(一)责任会计制度的涵义界定与特征
责任会计制度是对企业内部责任中心的业务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建立一套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机制的内部会计制度。完整的责任会计制度通常包括了设定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确定责任目标、建立责任核算系统、构建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编制责任报告与考核责任业绩。责任会计制度的核心是要利用会计信息对各分权单位的责任业绩进行计量、控制与考核。
责任会计制度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为企业内部组织机构配置相应的决策职能,使决策点尽可能靠近需进行决策的地点做出,这样就在确保职责完整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各职责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的授权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激励机制。当然,这需要配之以相应的约束机制。责任会计制度由此得以逐步建立。
(二)责任会计制度的特征
责任会计制度的特征有着传统与现代之分,这主要表现在对责任中心的设定上。传统责任会计制度通常是按企业原有的组织架构来设定责任中心,比如实践中我国企业的一般做法是分级归口管理,即横向按设计、计划、供应、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纵向按分厂、车间、班组和个人划分责任中心,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现代责任会计制度对责任中心的设定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将企业流程再造、作业管理、经济增加值(EVA)多种管理会计工具等充分融入,责任会计制度的核算对象也就具有了多样化的特征,由此责任会计制度在具体的使用上就会发生变化。
责任会计制度特征的传统与现代之分的核心就是责任中心的设定以及相应的运作方式上。传统责任会计制度特征是在不改变企业原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设定责任中心,而现代特征则是依据选定的管理模式来设定责任中心,这必然会打破原有企业组织架构,不仅增大责任会计的工作量,而且还会面临可能的利益冲突而遇到责任会计实施的阻力。
责任会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控制系统。一般意义的责任会计制度建立在原有的企业组织架构上,是与企业业务结构相一致的,只是不同的业务在企业中有着不同的职能而已。这样,基于内部控制而安排的业务流程依然是责任会计制度的基础。实际上,财务会计制度与责任会计制度间的关系就决定了责任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间的关系,即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是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而责任会计制度又是对财务会计制度的一种重新分类反映,只是这种分类建立在特定的责任主体之上,并且依靠预算体系来实现监控。这就意味着如果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预算体系,而预算体系又监控特定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则内部控制就通过预算体系而与企业责任会计建立了直接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指出,全面预算执行单位是指根据其在企业预算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划分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享有相应权利和利益的企业内部单位,包括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所属分(子)企业等。企业内部预算责任单位的划分应当遵循分级分层、权责利相结合、责任可控、目标一致的原则,并与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相适应。根据权责范围,企业内部预算责任单位可以分为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费用中心和收入中心。显然,这里的内部预算责任单位与实践中一般意义的责任会计的责任主体的划分是一致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构建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如图9-1所示。
以某企业设置的会计人员预算岗位为例,其主要职责包括:
三、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与内容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设计以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的会计体系。
(一)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责任会计制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序号 | 原则 | 内容 |
---|---|---|
1 | 责任主体原则 | 分权管理模式要求各级管理部门行使相应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并为此承担应有的经济责任,因此各级管理部门便形成了相应的责任中心,也就成为了责任会计的核算、分析与考核的对象。 |
2 | 可控性原则 | 能够纳入责任中心进行核算、分析与考核的内容,必须是责任中心自身的行为及其结果,也就是说,责任中心只是对其特定权限范围内的经营活动负责。可控性原则有利于划清企业内部各责任主体间的职责界限。 |
3 | 目标一致原则 | 各责任主体间应该具有协同性,不能以牺牲企业整体利益而追求责任主体自身利益,因此在设计责任会计制度时要使各责任主体目标是企业整体目标有效的具体分解,而不是简单地为各责任主体设立完全独立的活动目标。 |
4 | 激励原则 | 对各责任中心完成切实可行的责任目标应该有相应的奖励措施,授权本身体现着内在激励,而高质量完成授权则应予以外在激励。 |
5 | 双向反馈原则 | 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制定是企业与各责任中心的双向沟通下达成的,而且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完成情况也需要实现企业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信息对称,因此责任会计制度包含着双向反馈机制。 |
6 | 重要性原则 | 尽管责任中心是全面地对企业所有活动的重新划分,但对划分后的各责任中心的责任会计活动也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全面中突出重点,要注重责任会计制度的成本效益均衡。 |
(二)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与内容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可归纳为如下四个:①设置责任主体,落实经济责任;②编制责任预算,分解经营目标;③完善责任预算,监控责任实施;④编制责任报告,考核责任业绩。这四个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工作,这些具体工作就构成了责任会计制度应包括的内容,主要是:
1.企业责任中心的设计
第一种思路是以内部控制的职责划分来确定责任主体,这样容易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责任会计制度间的对接,但这无疑限制了责任会计职能的发挥。第二种思路是在企业内部重新设定经济责任中心,并以之为会计核算对象。第三种思路是以企业原有组织架构的各部门为中心的核算。实践中企业通常不会对原有组织做根本性调整,而是以它们在企业整体活动中的定位来决定的,即包括了成本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与投资中心等。
2.企业责任预算编制的设计
责任预算是企业为责任中心设定的责任目标,是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及其效果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责任预算作为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既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又不能偏离企业的整体目标,因此其编制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沟通过程,要尽量避免过松弛或紧的责任预算。
3.各责任主体间的内部转移价格与结算制度的设计
既然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与考核各责任中心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因此就应该在它们之间设计出合理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以防止它们之间责任转嫁的发生。
4.责任中心业务凭证、表格与责任报告的设计
责任会计尽管与财务会计有相同之处,但责任会计有着自身特定职能,因此并不能完全依靠财务会计的业务凭证、表格等来满足责任会计活动需求,要设计出适合责任会计活动的凭证、表格与责任报告。
5.责任会计账簿体系的设计
从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的相互关系角度,责任会计核算一般有双轨制与单轨制的选择,主要是责任会计核算是依托财务会计账簿体系还是单独构建一套责任会计账簿体系。
6.责任中心责任目标实现程度评价与考核的设计
科学合理的责任绩效评价标准与考核方式对责任中心具体行动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要通过这方面的设计来实现各责任中心围绕企业整体目标而展开经营或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