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第三章 3.5 内部信息传递设计
任务描述
问题:请结合实践举例说明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设计,并分析其优缺点。
案例学习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讲解提到通过财务会计资料获取内部信息;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讲解要求内部报告起草与审核的岗位分离,内部报告在传递前必须经签发部门负责人审核;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讲解认为企业应通过审计委员会监督管理层对财务报告施加不当影响的行为,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4.结合上述三方面内容谈谈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理论知识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核算程序相对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而言都是企业内部资料,是在描述企业业务数据在企业内部按照既定的会计流程的加工,这种加工的最后结果就是对外财务报告的形成。然而,这些所谓的企业内部资料并不仅仅是为编制对外财务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管理功能,只是需要将它们有机的组织起来,这显然构成了企业内部信息的加工与使用问题。比如可以将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三者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内部信息加工与传递,但很显然这种内部信息加工与传递存在较大缺陷的。
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报告一直都存在,但它们的规范性不强,随意性较大,这使得内部信息的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企业有必要设计出较为规范的内部报告及其相应的传递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将内部报告界定为企业在管理控制系统运行中为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以定期或非定期形式记载企业内部信息的各种图表和文字资料。
(一)企业内部报告的范围
内部报告范围从性质上分为四类:
其一是与对外合同相关的内部报告,比如有关对外投资合同、担保合同等报告;
其二是管理类报告,比如股东会、董事会会议纪要等;
其三是研究调查类报告,比如有关产品研发进展情况、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等的报告;
其四是完成经营计划情况类报告,比如资本运营决策、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报告。不同性质内部报告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常规内部报告与重大事项内部报告,像因涉嫌违法违规被有权机关调查,或者受到重大行政、刑事处罚显然是重大事项,而商品产品成本报告与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是常规内部报告。
(二)企业内部报告的格式
企业内部报告因报告类型、反映的信息特点不同,在格式上不尽一致。通常包括报告名、文件名、执行范围、内容、起草或制定部门、报送或抄送部门及时效要求等。内部报告格式终究是形式,其核心还是要满足内部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内容全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并且要设计合理的内部报告编制程序,以保证内部报告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部门。另外,还应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设定审核权限,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
(三)企业内部报告指标体系
企业内部有着多层级结构,这通常表现为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认为组织架构就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显然,不同的层级机构执行着各自的职能,比如从企业经营决策角度看,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与生产经营决策就对应着由高至低的层级,也就是说不同层级的内部报告应该与其职能相对应,因此企业应该设计一套层级分明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使它们将企业整体战略定位、具体战略规划、各部门特定职能安排与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有机地一体化。
(四)企业内部报告的频率与详细程度
通常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内部报告的时间间隔较长,内容上应以简洁为主并重点突出;对于基层和业务层面而言,内部报告时间间隔较短,内容上应以全面为主并尽量详尽。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尽管内部信息在来源、内容、提供者、传递方式和渠道等各不相同,但收集和传递相关信息应遵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与保密原则。内部信息传递有着多种分类方式,比如以信息传递介质的不同分为口头传递、书面传递和电子传递等;以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同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平行传递等。
(一)内部信息传递流程
内部报告相对于外部报告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从传递角度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的。一般意义上的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如图3-所示:
(二)内部信息传递的内部控制
保证内部信息质量及满足内部信息需求必须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流转程序。理论上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都要编制相应形式的内部报告,因此可以说内部报告也应该按照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并指定专人负责编制与传递。
序号 | 措施 | 涉及内容 |
---|---|---|
1 | 建立高效的内部报告流转程序与渠道 | ①制定内部报告传递制度; ②严格按设定的传递流程进行流转; ③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内部报告有效安全传递。 |
2 | 建立内部报告有效使用与保密机制 | ①在预算控制、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业绩考核等方面充分使用内部报告信息; ②通过对内部报告信息评估、识别、分析以预警生产经营管理中可能的风险; ③从内部报告信息传递的时间、空间、流程等方面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
3 | 建立有效的内部报告保管制度 | ①各部门专人按类别保管相应的内部报告; ②按影响程度规定内部报告保管年限,重大影响内部报告永久保管; ③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 |
4 | 建立内部报告评估制度 | ①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评估制度,分析内部报告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真实作用; ②建立并执行奖惩机制以保证内部报告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 |
作为企业内部信息载体的内部报告的编制及传递,并不是企业内部一种独立的内部控制活动。实际上许多会计凭证本身就是内部报告,比如本教材第5章涉及到的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等;第9章涉及到的成本中心责任报告、收入中心责任报告、利润中心责任报告及投资中心责任报告等。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内部信息的各种载体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1)处于企业不同组织架构层面的信息加工、使用与传递必须要融入内部控制思想,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问题;
(2)要为各类信息载体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各层级指标体系整体上要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3)设计的各类信息载体应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以实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从而为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