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7.3 组织发展
7.3 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的含义
组织发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上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总和,它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具体地说,组织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提高一个组织的战斗力、效率和士气的一种方法,组织的成员们直接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把组织的事情办得更好。可见“发展是硬道理”。
通常组织发展是有计划变革的干预,要求系统地诊断组织变革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努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实现组织的变革。一般说来,组织发展涉及整个组织的活动,组织的各个层次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它是经过上层领导者自上而下进行的,组织的领导部门必须积极指挥和协调这方面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取得实际成效。组织发展的目标是增进组织的效率和健康发展,使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决策水准、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开放的组织活动等。目前组织发展特别强调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就要求管理者觉察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于萌芽状态,争取主动,这样才能使组织永葆活力。
组织发展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三大时代大潮的背景下,组织环境一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为组织对付这种趋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工具。在上述组织环境变革的背景下,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变革上。而组织结构变革的总方向又表现出非层级制的趋势。内容除了继续对传统的层级制进行改良外,还表现在许多组织模式对层级制的辩证的否定上,一些组织模式用市场和非层级制组织形式代替层级制,成为当代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潮流。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分立化、扁平化、柔性化和虚拟化四个基本趋势。
组织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组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具体方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自然延伸。尊重多样性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而构建和谐组织又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组织主要是指组织成员之间以“和”为核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有机、长效的组织结构,并能够顺利运行的一种组织形态,它从和谐社会一词引伸而来。
组织发展战略措施
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激发组织的创新
(2)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
(4)知识管理
(5)工作生活质量
(6)创建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