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7.3 组织发展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7.3 组织发展

组织发展的含义

组织发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上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总和,它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具体地说,组织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提高一个组织的战斗力、效率和士气的一种方法,组织的成员们直接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把组织的事情办得更好。可见“发展是硬道理”。

通常组织发展是有计划变革的干预,要求系统地诊断组织变革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努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实现组织的变革。一般说来,组织发展涉及整个组织的活动,组织的各个层次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它是经过上层领导者自上而下进行的,组织的领导部门必须积极指挥和协调这方面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取得实际成效。组织发展的目标是增进组织的效率和健康发展,使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决策水准、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开放的组织活动等。目前组织发展特别强调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就要求管理者觉察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于萌芽状态,争取主动,这样才能使组织永葆活力。

组织发展的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三大时代大潮的背景下,组织环境一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为组织对付这种趋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工具。在上述组织环境变革的背景下,组织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变革上。而组织结构变革的总方向又表现出非层级制的趋势。内容除了继续对传统的层级制进行改良外,还表现在许多组织模式对层级制的辩证的否定上,一些组织模式用市场和非层级制组织形式代替层级制,成为当代组织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潮流。组织结构变革的非层级制总趋势具体表现为分立化、扁平化、柔性化和虚拟化四个基本趋势。

组织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组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具体方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对人类现代科学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体现,科学发展观提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自然延伸。尊重多样性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而构建和谐组织又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组织主要是指组织成员之间以“和”为核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有机、长效的组织结构,并能够顺利运行的一种组织形态,它从和谐社会一词引伸而来。

组织发展战略措施

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激发组织的创新

(2)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3)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

(4)知识管理

(5)工作生活质量

(6)创建学习型组织


标签: 组织行为学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领导行为 案例1:王总经理的素养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领导行为 案例1:王总经理的素养

案例1:王总经理的素养常青旅游公司王总经理多年从事旅游工作,从导游、业务员干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的特点是业务技术十分强,对市场变化敏感,常常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在市场结构出现变化的情况下,他以其特...

《组织行为学》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2...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2.7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1、工作满意度的概念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满意度表现在二个维度上:第一,工作满意度是对于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形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形为

本章主要概念:个性、特质论、心理分析论、社会学习论、个性性格类型论、气质、能力、性格、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知觉防御、晕轮效应、定型效应、首因效应、价值观、态度、情绪和情感。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设计与文化 6.3 工作压力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组织设计与文化 6.3 工作压力

6.3 工作压力所谓压力,是指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它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部状态,是焦虑、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各种情感...

《组织行为学》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学习它的意义何在?

《组织行为学》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学习它的意义何在?

1.1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学习它的意义何在?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提高工作绩效,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4沟通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 群体行为 4.4沟通

4.4 沟通沟通主讲教师:东北财经大学 孙成志 教授信息沟通1、信息沟通的目的和作用信息沟通开始于有了某种“思想”或想法的发送者,然后通过发送者和接收者都能理解的方式进行信息编码,并通过联接发送者和接...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本章小结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章小结激励理论对研究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力和提高人的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讨论了激励的含义、激励机制、激励的作用、激励的模式、激励理论的发展、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以及激励的有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