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疑难解答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纲领?

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它发生在新时代,故有其新的特点,如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一)爆发原因

农民阶级是列强和封建统治阶级最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阶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度贫困、没有任何权利的生活。占农村人口仅10%的地主、官僚却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农民绝大多数靠租种地主土地过活,还要把全年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阶级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二,列强入侵激化了阶级矛盾。鸦片战争失败后,一方面,清政府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军费,同时也为弥补财政亏空,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旧赋新税,再加上官吏的横征暴敛,农民已是重负不堪。另一方面,列强入侵,导致中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之鸦片的泛滥,白银外流更加严重,导致银贵钱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农民田赋负担成倍增加。残酷的压迫剥削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1842年至1850年间,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酝酿和爆发的。

(二)历史过程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14年(1851——1864),波及18个省。其兴衰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酝酿阶段(1843年至1850年):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普世平等思想及教规仪式,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起义阶段(1851年1月至12月):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同年12月“永安建制”,建立了自己的制度,封了很多王。转战定都:(1852年4月至1853年3月)1852年4月北出广西,转战湘鄂。1853年1月攻占武昌。同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称“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军事全盛阶段(1853年至1856年6月):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兵临天津逼北京,控制鄂、赣、皖、苏大片地区;危局苦斗阶段(1856年9月至1863年12月):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成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之后太平军虽破江南江北大营,取得三和大捷,还在江浙建立了根据地,仍无法挽回颓势。失败(1863年12月至1864年7月):1864年1月安庆失守。“天京保卫战”,同年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陷落,湘军屠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

(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内容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也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社会理想和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领导者希望通过施行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迅速席卷全国。《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发展并超越了以往农民战争“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将千百年来农民渴望土地的愿望和建立无剥削无压迫社会的理想系统化、纲领化和制度化,既是这次运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农民革命纲领。但《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是无法实现的空想,加之太平天国还在战争中,《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方案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

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玎制定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欲对中国社会上层建筑进行一些改革,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未能付诸实施。但它毕竟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为之后中国社会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1.意义一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起义动员了百万农民群众,历时14年,建立了农民政权,消灭了上百万清军;晚清时,地方势力达到强盛时期,形成军阀割据。同时,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小刀会等,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起义;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反清起义高潮,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衰亡。

2.意义二

在进军过程中,太平军毁孔庙、碎牌位,设立了由洪秀全亲自主持的“删书衙”,删改《四书》、《五经》,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动摇了封建政权、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

3.意义三

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提出了反映农民拥有土地要求的《天朝天亩制度》,公开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方案表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太平天国颁布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反映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等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寻求出路的新努力。

4.意义四

有力打击和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害人之物当务禁”。当中外发动派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地给英法联军和由外国军官组织和指挥的“常胜军”、“常捷军”、“洋枪队”以沉重打击和教训,使侵略者“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5.意义五

打击西方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当时也有一些西方正义人士支持太平天国,如英国人呤利帮助太平军买船、买军火,还参加了太平军。他回国后写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客观原因:反动势力异常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清军、湘军、淮军、洋枪队、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借师助剿”)。主观原因:无法克服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正确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办法克服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原因一

政权的封建化和腐败化。农民阶级可以暂时建立劳动者的政权,但最终会演变为封建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建都后,诸王都追求封建特权和享乐生活。在天京大兴土木,建造各种规格的如“天王府”、“东王府”等豪华宅邸,排场阵势超过封建帝王。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原因二

政权领导者思想蜕化,相互争权夺利。诸王与部将及广大士兵关系组建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最后由争权夺利发展到自相残杀。“天京事变”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力量,瓦解了领导集体,大批中坚领导和老将士被杀,元气大伤,成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自相残杀破坏了大好局面。

3.原因三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的局限性以及政策的失误。《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纲领,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逆历史而动,不准搞商品经济。同时,由于纲领是绝对平均,不管你生产多少都是平均分配,所以就难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推行的。洪仁矸《资政新篇》虽提出了一个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建设方案,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无法实行的。其中恰恰忽略了中国社会发展最关键,也是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政策上还一度要取消商业;另外太平天国男女分营,一个家庭不能在一起生活,王者则可有后妃宫女。

4.原因四

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但到后来宗教的消极作用就暴露出来了。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吸收了基督教原始的平等思想,在运动初期产生过积极的号召、鼓动作用,但其毕竟不是科学的理论,而是依靠迷信和天命思想等来动员群众的。如洪秀全的“天兄传言”、杨秀清的“天父传言”,上帝附其身而说话。天京被围,粮食困难,军队减少,洪秀全却说,我的天兵多如水,天主会降甘露给我们吃。迷信不可能调动将士的斗志,反而带来了危害。另外,对外国侵略者一开始也因其信上帝称其为“洋兄洋弟”,对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和必要的警惕性。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的阶级,但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是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王朝在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兴起的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挽救其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通过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探索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其性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因此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故而最终未能求得中国的“强”,更未能求得中国的“富”。

1.作用一

对列强侵略有所抵制。建立新式海陆军,加强了国防,民用企业也“稍分洋商之利”等。但更多的是妥协和勾结,从太平天国起对内外镇压,对外则避战求和,没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作用二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所促进。使中国有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给民族资本也提供了一些发展机会,提供了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导致了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但更多的是阻碍作用,如实行垄断,他们搞了的企业就不许民间再办这些企业;还常常贪污民间商人的股份;管理非常腐败,企业衙门化管理;大小官吏不懂管理更不懂技术,却拿很高的薪水,贪污腐败;许多企业最后都破产倒闭,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作用三

开辟了学习西方的途径,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开了近代教育、留学等新风气,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在根本上束缚了这种学习,使向西方学习局限于物质层面,不敢涉及社会体制的,更拒绝改革封建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科举制度等。

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一次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派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阶级属性和运动性质决定他们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学习西方以自强,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双重的迫切需要以及自身阶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向西方学习只能限于“师夷长技”的物质技术层面,不可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工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也就是说,洋务派企图用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持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它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外壳中发展起来的。洋务派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要采取垄断、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这种情况下,中国是根本搞不了近代化的。(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第二,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官员却企图依赖外国,结果洋务企业无力与外国资本竞争。他们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力图通过妥协来避免战争,终于导致北洋水师的覆灭。事实上,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是难以通过单纯发展技术来使国家富强起来的。

第三,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等质量低下。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其管理也是由政府“转派大员,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人并无发言权,往往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折。且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徇私舞弊、贪污盗窃、浪费挥霍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而没有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人才,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是搞不了近代化的。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只有革命,只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争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设现代化。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是什么?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和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就如沉睡的雄狮,在豺狼撕扯的阵痛中苏醒。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欲在中国开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西学东渐和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促使一些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把学习西方推进到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新层面。他们提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他们的主张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思潮,从而引发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人将戊戌维新简单等同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而对戊戌维新加以否定。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戊戌维新是集救亡、改革、启蒙为一体的、进步的政治思想运动。

1.爱国救亡运动。

在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疾呼要救国就要维新,图存就要变法。他们的思想理论、宣传鼓动和政治实践,因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光绪之所以赞同维新变法,正是在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下,深感不变法自强,统治就难以为继,中国就没有出路。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提出的很多主张和光绪皇帝的很多新政措施基本上反映了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张,尤其是鼓吹兴民权、设议院的主张,提出用君主立宪制度替代君主专制制度,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戊戌维新虽未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若干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未能生效,但一定程度上仍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自论战到维新,维新派人士翻译传播了一批西方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打破了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和文化壁垒,起到了刺激民族觉醒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随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兴办新式学堂,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维新派还提出许多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主张,做了大量工作。如革除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1.客观原因

新旧势力力量对比过于悬殊。顽固派掌握了几乎所有权力,集合在慈禧周围形成强大的后党,拼命维护既得利益,尤其是统治阶级核心集团、大官僚阶层的利益。改革总是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改革官制,有些衙门和官吏就要被裁撤。这些官吏就极力反对。绿营要裁掉,其官兵也就极力反对。废八股,儒士就极力反对,要杀康梁,以谢天下。旗人本由国家供养,绝少生财之道,要让他自谋生计,就等于断其生路,当然要群起攻之。光绪撤了6个礼部尚书侍郎,帝后矛盾激化。再者,变法缺乏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其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维新派核心和帝党官员,都是些御使、翰林,没有实权。而他们寄托了全部希望的、唯一可依靠的也是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既无军队,也无财政,既无严密的组织,更不去发动群众,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主观原因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刚刚诞生,经济力量软弱,社会基础狭小,主要以维新人士为其政治代言人,反映其主张和要求。而维新人士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以君权雷厉风行”,主张通过温和、改良的手段和渐变、缓变的步骤,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经济上,他们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不敢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这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的农民参与变法。思想文化上,他们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抬出封建思想权威孔子,借古代圣贤之名。为改革制造舆论,托孔改革,“托古改制”,并无勇气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

第二,对列强抱有幻想,依赖列强的“支持”。他们虽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能够得到列强对中国变法维新的“支持”。他们尖锐揭露沙俄侵华的恶行,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御沙俄。有人甚至建议聘请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来华担任维新顾问。落入虎口还引狼入室。列强表面上同情,实质上都想乘机扩大在华势力,寻找代理人。日本是为了报沙俄“还辽”之仇。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全都落空。豺狼总惦记着虎口里的羔羊。

第三,害怕人民群众。维新派很多人仍属于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更害怕人民革命。康有为多次上书,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强调“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如不变法,就有可能再现“金田之役”,使统治者们“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他们既害怕人民,更害怕革命,既没有人民力量为后盾,又没有实权实力,特别是没有军队,所以打算依靠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末了反被出卖。谭嗣同就义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这“回天之力”正存在于他们所害怕的民众之中。

第四,急于求成和策略上失误。康有为曾对光绪皇帝说,西方变法经历了三百年,日本明治维新经历了三十年,中国有你这样英明的君主三年就能成功。一方面夸大皇权力量而估计变法过于乐观,另一方面急于求成而不顾国情实际。策略上又不去争取同盟军,孤军奋战。最后,戊戌六君子的鲜血唤醒一部分志士放弃了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章太炎、吴玉章回忆时都谈到这一点。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只是昙花一现,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争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是什么?
1.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为尔后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任何以帝制自为、封建复辟的企图必将破产。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传统的藩篱,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古以来,皇帝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几年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在客观上为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丑恶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称呼;剪辫易俗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社会出现了新风尚、新气象。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

2.从客观方面上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和市场的。因此他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他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次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以至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能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毛泽东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基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1 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1 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

一案例1: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早年投靠淮军,因精明强干,深得李鸿章的赏识,并被荐为清驻朝鲜的全权代表。甲午战争时,清廷为保卫京师筹建新军。袁世凯被任命在天津小站训练陆军。他在戊戌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救亡图存的多样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救亡图存的多样探索

专题二 救亡图存的多样探索一背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的过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1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1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一案例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36年)春天,广州城里正举行府试考秀才。当时,20几岁的洪秀全也来广州参加考试,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一位西洋传教士及一位充当翻译的中国人,正在散发一种小册子,洪秀全高兴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疑难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疑难解答

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概括总结: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1.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他们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2 《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2 《天朝田亩制度》

一案例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农民政权,废除封建剥削,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于咸丰三年(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咸丰十年又曾重刻刊行。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 疑难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 疑难解答

一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前,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决定,这次会议先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专题三 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给国人带来预期的社会进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继续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自信自强、守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