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五 案例1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案例1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海外广大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潮。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侨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为祖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这样,陈嘉庚先生却因“对战争状况,民众生活多不详知”,又“未尝举派代表回国慰劳忠勇抗战之将士及遭受痛苦之民众”,感到“义有未尽”。 有鉴于此,1939年冬,陈嘉庚先生发起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南洋各地华侨筹赈机关热烈响应,派出代表组成慰劳团,共50余人。

陈嘉庚先生年近古稀,腰骨常疼痛。但为使慰劳团能尽南洋华侨代表之责,他不辞辛劳,毅然率团回国。慰劳团在重庆逗留期间,中共南方局领导叶剑英、林伯渠、董必武和邓颖超曾到陈嘉庚先生寓所拜访,并在中共驻渝办事处举行欢迎茶会。嘉庚先生欣然应邀前往。在茶会上,陈嘉庚先生介绍了南洋华侨总会成立及其任务之后说,华侨热爱祖国,支援抗战。若发生内战,将为亲者痛,仇者快,华侨将会大失所望。万望两党以救亡为前提,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会后,陈嘉庚曾询问:“若往延安,交通是否方便,行程如何?”叶剑英一一回复,并说到西安后可到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联系,一切方便。两天后,陈嘉庚先生便接到毛泽东来电,邀他前往延安会晤。6月20日,陈嘉庚先生自延安经山西、洛阳、汉中,回到成都。他兴致勃勃地向已返成都的第一团讲述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和毛主席的几次会见。

陈嘉庚先生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办公室兼住所的窑洞里会见了他,并设晚宴招待。窑洞陈设的俭朴,领袖和同座谈话的平等融洽关系,不事铺张的晚餐等,都给陈嘉庚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毛泽东又几次来到陈嘉庚先生的住所,与他交谈,或同午饭,或同晚餐。在交谈中,陈嘉庚先生一再表明海外华侨希望国共两党加强团结、一致对外的意愿。毛泽东向他讲述了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并请陈嘉庚先生将此意转达蒋介石。毛泽东还表示将不负海外侨众的厚望,希望陈嘉庚先生回南洋后,向海外侨胞据实报告在延安的见闻。陈老一一答应。有一次,毛泽东和陈嘉庚先生共进晚餐后,又来到陪同陈先生来延安的国民党某科长的住处,同他交谈到很晚。对此,陈嘉庚先生感触尤深,认为毛泽东竟与一科长“长谈若是”,“足见其虚怀若谷”。在峨嵋山的半个多月里,每每谈起延安之行,陈嘉庚先生总是很兴奋。他把在延安观察到的和国民党统治区相比较,越来越觉得延安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感慨地说:“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问题:

1、陈嘉庚为什么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加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

解析:

本案例介绍了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1940年通过对延安的访问,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成为革命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上,延安时期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和愈挫愈奋、兴旺发达的“黄金时期”。其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当时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和艰险困苦的环境中,在革命根据地认真探索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实践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长期访问陕北根据地和延安,他后来写道:“我看到毛泽东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林彪请我吃的是‘面条宴’;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斯诺称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的军民,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从1927年到1940年回重庆之前,他是坚决的“拥蒋派”,称“蒋委员长乃中国国内外四万万七千万同胞共同拥戴之唯一领袖”,“蒋委员长的意志,即中国全国国民的意志”。抗战义捐款项悉数汇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访问重庆与延安之后,他了解了中国抗战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断定“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陈嘉庚先生离开之后,热情向国内外宣传延安真相。在一次国民党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把延安和重庆作了对比,比较这两个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不同。延安之行使他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良好社会,完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各种误解,他因此公开说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样的话。这对当年南洋广大爱国华侨的宣传必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他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救国救民,为国为民,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抗日根据地政治民主、政府廉洁的景象,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腐败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陈嘉庚先生回到新加坡后,曾对中华总商会及各社团同仁讲:“世上有三种话,即漂亮话,敷衍话,老实话。漂亮话我未有学习,敷衍话难免使到会诸君失望,老实话恐有一部分人不喜听。我前几年回国考察,与此次回国观光,无论在国内外讲话,均凭见闻事实与良心而言,故前次南返报告延安政治良好,毛主席诚恳虚怀,终必胜利;蒋介石狡诈无信,政治腐化,终必失败。日本败降初时,侨众咸庆升平,我则谓内战决难避免……初时多数人不信,盖其时蒋毛势力悬殊,莫怪其然。今日我所言亦必有人不信。然信否由彼,与我毫无关系。惟诸君诚意惠临,我不能以漂亮敷衍之话报答,幸祈原谅。”表现了陈嘉庚先生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信赖,也表现出他对国内形势的远见卓识。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案例2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节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案例2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节选)

一案例2:《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节选)国内外工农军政商学各界男女同胞们!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进攻,南京卖国政府步步投降,我北方各省又继东北四省之后而实际沦亡了!有数千年文化历史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五 案例2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冒着三个死来做这件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五 案例2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冒着三个死来做这件事

一案例2 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冒着三个死来做这件事傅作义最初考虑“罢战求和”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他的亲信人的也尚难猜中,就是按照傅作义头脑中设想的“和”,要成为事实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傅作义说,争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案例1 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案例1 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一案例1: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王稼祥当时是党中央领导成员之一。他为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以及贯彻遵义会议的决议,作出了重大贡献。彼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疑难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疑难解答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这个新时代,既与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一脉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

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一背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绝不是一条坦途,前进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1924年,年幼的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投身到国民大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2 “三只兔子”会北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2 “三只兔子”会北大

一案例2:“三只兔子”会北大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已经闻名遐迩。胡适曾说过一句俏皮话:“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 这“三只兔子”分别是蔡元培、陈独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自信自强、守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2 《天朝田亩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2 《天朝田亩制度》

一案例2:《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农民政权,废除封建剥削,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于咸丰三年(1853)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咸丰十年又曾重刻刊行。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