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儿童攻击性行为辅导的个案研究
儿童攻击性行为辅导的个案研究
一、案例描述
小军,六年级学生,是全校出名的问题学生,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主要攻击对象是同学,事后他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表示后悔,但又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的打骂不仅不能改变什么,反而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小军在家很少说话,与父母很少沟通,尤其是父亲,小军感情上极度憎恨父亲。
案主生活背景材料:
十岁前父母经商忙,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小军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甚至直到十岁还喂饭,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后来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就把孩子接回家,自己管教。爸爸是一个非常追求完美的人,无论是孩子拿筷子的手势还是吃饭的速度都不停地管教,面对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儿子非常不满,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做得不够好,动辄就打;恨铁不成钢,觉得孩子很丢脸,从开始的打骂发展到后来的放弃;父子基本上不说话,一说话就是吵架。母亲是一个很焦虑急躁的人,对孩子的问题非常焦虑,总是坐立不安,没有耐性,不懂得方法,希望有人能马上帮她解决问题。
在学校,小军个子长得比一般人都高,但由于自理能力很差,也不懂得与同学相处,所以同学都笑他“大番薯”,总是有同学欺负他,每次被欺负以后他都去找老师告状,开始老师还会教育那些欺负他的同学,但小军每天都去老师那里告状,班主任也觉得烦了,对他说:“你这么高大,还被人欺负,你不懂得反抗的吗?”后来有一次,当有同学欺负小军的时候,他愤怒地狠狠地打了那个同学,致使那同学受伤,家人帮他付了医药费。但这一打果然吓倒了其他同学,从此没有人敢欺负他了。后来,他一觉得有人欺负他,就用攻击性行为反抗,每次遇到一些不满的事情就打人,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例如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马上拿起凳子扔过去,同学看他一眼,他就举起拳头打过去,令老师极其头疼。
二、问题讨论
(一)如何解释小军的“攻击性行为”?
(二)分析引起小军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三)如何帮助小军矫治问题行为?
三、个案分析
(一)“攻击性行为”分析: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不良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小军“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免受伤害”,逃避同学欺负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同学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军因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同学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小军是小学6年级学生,从年龄上属于儿童期,“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其一是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不满,而指向同学;对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满,而指向同学。其二是寻求关注,因为交往不良,极少朋友,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关注。其三是父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小军渴望得到父爱,但父亲严厉,只有打骂,没有半点爱意,令小军感受不到父爱的温暖,形成畸形的心理状态。
(二)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
小军社会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小时候过分依赖爷爷奶奶的照顾,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过分依赖老师帮他解决问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候,错误地认为受到同学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2、学校教育的不当
当小军在学校受到同学欺负的时候,老师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也没有帮助小军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相反,不负责任的一句话令小军行为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当他采取极端的行为方式时,老师没有及时加以教育纠正,从而加剧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3、家庭教育的不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缺乏感情,甚至打骂孩子,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军父母从小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缺乏关心,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他过于宠爱,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时,父母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仅以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来解决。
(三)辅导策略
1、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
小军一直以来所得到的爱都是不正常的,爷爷奶奶对他的过度的溺爱,父母对他的过度严厉的爱,同学对他的嘲笑和疏离。因此,形成孤僻、横蛮的性格特点。作为老师,要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营造友好的氛围,鼓励他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2、行为疗法帮助改善问题行为
由于小军年龄比较小,虽然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但很难通过改变他的认知来改变不良行为,只能结合行为的训练,采用“行为契约”法和“代币法”,对他进步的行为给以强化,使他的不良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退。
3、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进行情绪调适
用讲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小军控制和调节情绪,矫治攻击性行为。例如给他讲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制怒”的故事,让他明白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另外,在课余或班会课,开展一些相应的游戏活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让小军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控制情绪,从而慢慢消除攻击性行为。
4、家庭治疗促进辅导效果
小军的愤怒无法控制跟家庭有一定关系,于是采取与家庭成员协调行动的形式开展辅导。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对象,协调家庭各成员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角色扮演、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5、加强与其父母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技巧辅导
及时地向其父母汇报小军的校的表现,尤其指出他的进步和闪光点,从而唤起他们的重视和增添对教育儿子、转化儿子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的辅导,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醒家长不得使用暴力,要多抽时间与儿子沟通,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责骂。
四、评价与思考
小军的个案是典型的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当引起的问题行为的个案,对小军的辅导可以说是成功的,收效较大。经过半年的辅导,小军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消除了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有所改善,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与父母关系有一定的改善。
小军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当然,小军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行为。也正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及时地帮助他矫治这种不良行为,不能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评语:
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热点。本文选择了一个小学六年级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辅导为案例,对个案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如何矫正攻击性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给予更多的关爱,借助行为疗法改善问题行为,采用游戏、故事等形式进行情绪调试,家庭治疗促进辅助效果,加强与其父母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技巧辅导等策略矫正个案的攻击性行为。总的来说,个案的选择比较典型,个案描述较详细,围绕个案的分析也比较到位,采取的干预手段比较全面,在行文上朴实流畅。
不足之处:文章结构不够规范和严谨,将“辅导策略“放在”个案分析”中,显得不恰当,应该成为独立的部分。在“个案分析”中,对攻击性行为的分析应该主要集中在攻击性行为本身的界定、特点和产生原因上,不用引入个案,而对个案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则应以个案为中心,进行全面分析,否则两部分显得重复。另外,对于具体的攻击性行为矫正方法,没有详细记录和说明,尤其是行为疗法的阐述太过简略,对干预效果也没有进行记录和评价,缺乏实践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