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网《社会医学》第八章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特点和方式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特点和方式
(一)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是指通过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卫生技术、按照规范诊疗程序等提供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最基本的医疗照护,保障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使其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按照防治要求得到基本的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 1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 4)转诊服务。
( 5)康复医疗服务。
( 6)定期体检和疾病筛查服务。
( 7)中医特色服务。
( 8)政府卫生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起到疾病预防和控制作用。
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规范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3版),2019年又增加了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目前包括如表8-1所示的内容。
(一)以健康为中心
健康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以健康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除识别、治疗疾病外,还应将工作重点从疾病的治疗转向疾病预防和对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为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及重点保健人群等制订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和残疾发生,促进全面健康。
(二)以需求为导向
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以社区人群的卫生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地提供服务。其内容和形式要适应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为人群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进行社区诊断,按照社区中居民构成、疾病构成的情况,提供主要人群、重点疾病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
(三)以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生理时期以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危险因素和健康问题,在日常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预防服务,实现服务对象的全生命周期保健。
(四)系统性
社区卫生服务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多项内容,服务对象涉及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和患者等,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社区内的卫生问题,全方位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
(五)综合性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其内涵是多维的。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是综合的、全面的。
(六)连续性
连续性是社区卫生服务区别于医院服务的重要特征。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是全过程服务,不仅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从围产期保健开始,包括分娩、婴幼儿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中老年保健直至最后的临终关怀),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健康状态(提供连续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以及诊疗、康复、保健等服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适当的卫生服务。
(七)协调性
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够动员和协调各级各类健康相关资源,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协调人,发挥枢纽作用。
(八)可及性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卫生服务,应地理接近、服务便利、心理信任、关系紧密、结果有效以及经济合理可接受等。
(九)个性化
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健康相关情况,根据居民个体的健康信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调动居民的主动性和依从性,使其积极参与自身的疾病控制和健康 促进,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
(十)首诊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分级诊疗的重要首诊机构,扮演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社区居民出现健康问题时,首先应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如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则由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安排相应的会诊或转诊,由专科医生或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处理。
(一)针对个体的服务
1.门诊服务
门诊服务是最主要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一般包括门诊、留诊观察、急诊。
2.出诊或家庭病床
出诊或家庭病床是最具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体现了社区卫生和全科医疗的主动、连续性服务的特点。
3.转会诊服务
转会诊服务是比较常见的社区卫生服务形式,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疗的协调性特点。
双向转诊服务是指在两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将患者转出去和转回来的连续性服务,一般是指超过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条件诊断和处理的疾病的患者从社区医院转出。上级医疗中心将需要并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治疗或康复的患者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获得进一步治疗和康复的服务。双向转诊服务既可以保证社区居民的医疗安全和医疗效果,又能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如果出于各种原因无法转诊,全科医生也可请上级医疗中心的专家来社区会诊。
4.电话和网络新媒体咨询
电话和网络新媒体咨询是近些年来兴起的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服务形式。它通过热线电话、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医疗保健咨询、联系住院、出诊及会诊、专科预约服务等。
5.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主要针对身患多种疾病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老年人,如老年护理院服务、医养结合服务。
6.临终关怀和姑息医学照顾
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顾)和姑息医学(又称缓和医学)照顾是给予生命终末期患者的人文关怀、减轻痛苦的医疗和精神的人性化双重照顾。
(二)针对群体的服务
1.社区诊断
社区诊断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称社区卫生需求评估,是指社区卫生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社区卫生状况、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社区卫生资源、社区居民需求以及卫生服务提供与利用情况等各方面资料,发现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并确定需优先解决的主要健康问题的过程。
社区诊断的目的:①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并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②确定社区的需要和需求;③寻找并判断造成这些社区健康问题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④确定本社区要解决的健康优先问题与干预重点人群及因素;⑤评估社区卫生服务所拥有的资源;⑥为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线数据。
2.社区干预
社区干预是在流行病学理论指导下,以社区人群为对象,重视环境、社区、居民行为生活方式等因素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评价社区卫生状况和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针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社区干预,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社区干预是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选择优先项目进行干预,通过提高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改善态度、行为,最终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在进行社区干预活动时,常用的策略有教育策略、环境策略、政策策略。
( 1 )教育策略。教育策略的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态度和技能,常用的活动方式包括:①通过电子媒介开展的大众传媒活动,如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公益广告、网络信息等;②通过印刷媒介开展的活动,如手册、小折页、挂图、招贴画、日历、卡片、传单等;③人际传播活动,如讲座、小讲课、小组讨论、个别咨询、示范、入户指导、同伴教育等;④因地制宜的社区活动,如墙体标语、板报、墙报、展览、义诊、评选示范户、知识竞赛、患者俱乐部等;⑤民俗、文体活动,如相声、戏曲、民歌、庙会、赶集、广场舞等。
( 2)环境策略。环境策略的作用对象是物质环境、条件,其目的是使人们采取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如在社区提供健身场地、健身器械,引入能制作低盐、低糖产品的商家等,这样能使人们实现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减少盐糖摄入的意愿,从而改变原有运动不足、高盐高糖饮食的状况。
( 3)政策策略。政策策略从两方面作用于人们的健康行为,一是政策可以支持并促使这些行为得以实现,例如,控烟政策中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的规定,《健康中国行动( 2019— 2030年)》提出的专项活动;二是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甚至健康,如国家不断修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在家门口看病或进行健康管理。
1.简述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方式;
2.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