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三)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这样的理论为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皇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社会契约论”被用来解释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民的同意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当代西方学者将政治权力视为对政治资源的占有,而把集团组织视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基础。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需要。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益主体必然尽其所能地调动有效社会资源,并凝聚成有效的社会力量以期实现利益主体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1、客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

(1)生产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同时,物质财富又具有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权力:首先,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比如通讯工具的拥有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内部的沟通。其次,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暴力的强弱取决于暴力执行者的能力、暴力组织的严密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暴力工具的技术水平和适用程度等因素。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2、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的身份资格主要指个人的资历、所担任的职位、所具有的威望以及某种血缘关系或法定关系的继承资格等等,概言之,个人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作为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多少人的利益和要求,即,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标签: 政治学原理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政治学原理》第八章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学原理》第八章 政治文化的类型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1、根据政治文化的特性来划分政治文化类型研究的主要成果来自于阿尔蒙德和维巴。根据比较研究,他们把不同社会的政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政治科学化的难题和局限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政治科学化的难题和局限

(二)政治科学化的难题和局限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学原理》第四章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体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

(三)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四)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暴力方式一般见诸于根本对立的政治权力关系之中,如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不过,当非根本对...

《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国家政治的影响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地理边界的定义正在变得僵化和模糊,不仅经济一体化在打破这种限制,全球化的统一治理也在冲破主权范围的禁锢,而把各国纳入通盘...

 《政治学原理》第十章 民主的含义

《政治学原理》第十章 民主的含义

(一)民主的含义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政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政治合法性危机

(三)政治合法性危机政治合法性危机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它主要存在三种情况:(1)政治共识的危机;(2)政治制度在人们的观念中失去了其正义性;(3)政治体系的低效率,它无法实现人们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