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三)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君权神授论”,认为上帝是权力的来源。这样的理论为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皇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社会契约论”被用来解释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民的同意是政治权力的唯一来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认为政治权力最终属于人民,这成为现代民主共和制的理论基础。当代西方学者将政治权力视为对政治资源的占有,而把集团组织视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基础。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利益关系,所以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需要。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利益主体必然尽其所能地调动有效社会资源,并凝聚成有效的社会力量以期实现利益主体集团利益最大化。因此,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1、客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
(1)生产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同时,物质财富又具有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权力:首先,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比如通讯工具的拥有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内部的沟通。其次,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暴力的强弱取决于暴力执行者的能力、暴力组织的严密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暴力工具的技术水平和适用程度等因素。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2、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的身份资格主要指个人的资历、所担任的职位、所具有的威望以及某种血缘关系或法定关系的继承资格等等,概言之,个人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作为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多少人的利益和要求,即,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