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案例1 辛酉政变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案例1 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2日(距今157年),慈禧太后联合 亲王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北京政变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6岁儿子载淳继位,由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执掌政权,决定明年起用“祺祥”年号。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急欲 利用载淳生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 的计划遭到八大臣的抵制后,便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勾结起来。那拉氏于10月7日“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訢还拉拢并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那拉氏由热河起行,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銮北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走大路护送。11月1日,那拉氏一行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抵京,当天即与奕訢密商 。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两旁的卫侍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那拉氏 任命奕訢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那拉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听政,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称“辛酉政变”。这次改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从政变时加给肃顺等人的“不尽心和议”的罪名和政变后那拉氏、奕訢等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来看,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

辛酉政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宫廷政变。政变后,主张同西方和好的势力入主清政府的中枢机构,他们对内镇压,对外勾结,极力加强自己的权势。同时他们重用汉族地主官僚,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另外清政府调整外交机构,建立起新的外交制度,这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也为西方列强更加便利地侵略中国提供了可能。可以说辛酉政变对晚清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

问题:

1、辛酉政变对晚清政局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

解析:

首先,政变引起了清朝体制的重大改变,为清政府实施新的内政外交方针提供了条件。政变之前咸丰帝指定的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实行多臣辅政,是为防止辅政大臣一人专权,政变之后则是由议政王总揽朝政,由两太后懿定,从此形成“后王体制”。其次,恭亲王奕由于其在政变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文祥、桂良入主军机处,主张同西方和好的势力进入了清政府的中枢机构,开始了历史上所谓的“同光新政”。再次,这次政变得到了有实力的汉族地主的支持和拥护,使得 “同治中兴”建立在了更为深厚的阶级基础之上,更为重要的是清廷由此而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最后,慈禧太后开始了她对这个国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此后她虽然几次还政于皇帝,但其手中的权利却没有丝毫的减弱,相反她的统治在不断地加强。

慈禧太后在成功发动政变后,对清政府的中央和地方进行了人事调整,她的同盟者和支持者均受到了重用,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部分实权。紧接着,便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对内,重用以湘系为代表的新型汉族势力。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以加大镇压太平天国的力度。对外,设立新的外交机构,接受“合作政策”,派遣驻外使节和出洋考察。

清政府为了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主张与西方和好,无耻地与西方侵略者勾结在一起。外交政策的变化,致使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也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重。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列强利用新的外交机构和外交政策可以更加方便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使中国民众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灾难。同时,这些由形势所迫而出现的外交机构在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总理衙门等近代外交机构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形势的需要,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进步,是中国外交 开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而且与西方的和好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总之,辛酉政变是晚清政局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清王朝的体制,使晚清皇权出现了二元:议政王总揽朝政,皇太后总裁懿定。这也引来了新的权力的争夺和冲突。政变进一步改变了满汉官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大大改变了中央同地方的关系,暂时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是这也是变革的力量开始下移,为后来清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政变之后,中西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缓和,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出现了难得的和平时期,中国出现了少有的中兴局面,即“同治中兴”。

辛酉政变本质是新兴的政治集团对顽固守旧力量的胜利。洋务派以政变为历史机遇,在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近代化进程。因此,辛酉政变不仅是晚清政局的转折点,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六 案例 重返联合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六 案例 重返联合国

一案例 重返联合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作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结束后,在中、苏、美、英、法等国的倡议下,一个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五 案例1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五 案例1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一案例1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1937年,国内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海外广大华侨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潮。陈嘉庚先生领导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南洋华侨踊跃捐款,购买救国公债,选送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疑难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疑难解答

一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及纲领?旧式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由于它发生在新时代,故有其新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自信自强、守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

专题四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从合作到土地革命一背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绝不是一条坦途,前进的道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1924年,年幼的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投身到国民大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疑难解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疑难解答

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概括总结: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1.军事侵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他们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3 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三 案例3 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

一案例3:为中国引来天火的人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3 魏源与《海线国图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二 案例3 魏源与《海线国图志》

一案例3:魏源与《海线国图志》魏源(1794-1857年)名远达,字良围,号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启蒙思想家。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10岁时家乡遭灾,家道中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