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十章 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二)民主化的三次浪潮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美国大约在1928年开始了第一波的民主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其他国家也逐渐扩展了选举范围,确立了总理(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瑞士、英国的海外领地、法国、大不列颠和几个较小的欧洲国家在跨入20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向民主过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不久,意大利和阿根廷的政权也多少有点民主的性质。在第一次大战之后,新独立的爱尔兰和冰岛成为民主国家。大约在20纪30代初第一波民主化完全结束之后,西班牙和智利也加入了民主化的行列。在这100多年的时间内,总共有30多个国家建立了至少是最低限度的全国性民主制度。
第二波民主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占领促进了民主制度在西德、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和韩国的确立。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初期,土耳其和希腊开始了民主化过程。在拉丁美洲,乌拉圭在战争期间回到了民主体制。巴西和哥斯达黎加则在40年代末期转向民主。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在1945年和1946年的选举产生了普选产生的政府。在50年代末,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也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建立了民主制度。此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国也开始了民主制度。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首先出现在南欧。在葡萄牙于1975年结束独裁后的15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30个国家取代了威权政权。在葡萄牙政变后的三个月,统治希腊的军政权被文官政府接管。同年11月20日,佛朗哥结束了其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此后,西班牙在新国王胡安·卡洛斯和首相阿尔多夫·苏亚雷斯的领导下,拟定了新宪法,并进行了议会选举。
到70年代末,民主化的浪潮涌入拉丁美洲,厄瓜多尔(1977年)、秘鲁(1978年)、玻利维亚(1982年)、洪都拉斯(1982年)、阿根廷(1983年)、乌拉圭(1984年)、巴西(1984年)、萨瓦尔多(1984年)、危地马拉(1984年)等国都相继开始了民主化运动。亚洲也开始了民主化的浪潮,包括菲律宾(1986年)、韩国(1987年)、中国台湾(1987年)、巴基斯坦(1988年)、土耳其(1988年)等。到8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也席卷了东欧世界,包括匈牙利(1988年)、波兰(1989年)、东德(1989年)、罗马尼亚(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保加利亚(1990年)、蒙古(1990年)等国。西半球的墨西哥(1988年)、智利(1988年)、巴拿马(1989年)、尼加拉瓜(1990年)、海地(1990年)等国也开始了民主化。在非洲和中东,尼日利亚(1979年)、塞内加尔(1990年)、突尼斯(1990年)、阿尔及利亚(1990年)、埃及(1990年)、约旦(1990年)、尼泊尔(1990年)、阿尔巴尼亚(1990年)等都出现了民主化的倾向或运动。民主化第三次浪潮主要包括了俄国、东欧、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其中,东南亚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主力。而韩国,菲律宾被认为是自由民主的国家,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被认为是半民主国家。
三次民主化浪潮的特点比较
政治背景 | 内因外因关系 | 民主化 | |
第一次 | 取代绝对君主制和贵族制统治 | 西方文化和专制实践的自然演化 | 暴力革命 |
第二次 | 取代法西斯统治、殖民地统治或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 通过外部压力和非殖民化实现 | 军事战争 |
第三次 | 取代一党制、军人政体或个人专制统治 | 内部民主条件发育成熟的自然结果,证明民主价值超越文化界限,得到世界认同 | 妥协、选举:非暴力的和平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