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搜答案方法:电脑端按「Ctrl+F」、手机端用「页面查找」功能输入关键词查找。

(二)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它体现了是政治生活的规范、稳定和有序,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说来,政治制度化程度高的国家其政治局势也比较稳定,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的国家其政治局势更容易趋于不稳定。这只是一般而言,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度化的关系还中还涉及一个政治参与的变量,政治参与程度低的无论政治制度化程度高低,政治都是稳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的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政治必然是不稳定的;而参与程度高,但政治制度化程度也高,则政治也偏于稳定,可见政治制度化程度的高低对于政治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 = 政治动乱。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包括两个基本的途径,一个是减少政治参与,比如采取高压政策,使得利益受损的团体无法进入政治渠道;或者人们对政治冷漠,不愿意通过政治渠道来解决利益冲突;或者政府采取“无为而治”方针,对某些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采取不闻不问,人们只能通过私下的安排来解决。另一种方式则是政治制度化。它容许人们参与政治,但将人们参与政治、政治决策以及政治执行的方式和程序固定化,从而使人们的政治行动构成一种稳定的政治秩序。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参与的规模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古代社会,因此指望减少政治参与来实现政治稳定是不现实的,根本的途径必须是实现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指人们向公共领域表达并聚合其政治利益和要求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一般来说,它要求:

(1)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现代社会,由于利益关系的复杂,利益冲突加剧,参与渠道通畅可以使人们在制度化的政治舞台中得以表达,相互妥协并达成和解。

(2)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利益整合是政治参与中的重要内容,每个人政治要求的表达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政治决策阶段讨论每个人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在决策之前,将各种意见、要求综合起来,从而减少政治决策的压力。

第二,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由于它直接与利益的实现相关,因此其制度化程度关系到治理目的的实现和政治稳定的程度。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

(1)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政府职能部门是政治管理的主体,其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影响了政治管理的效率与公平。如果结构不合理,往往会发生事出多门,相互扯皮或者某些事务无人管理的现象,这都会在政治稳定上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后果。

(2)行政执行的程序化。现代政治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程序化,这意味着政治管理并不主要依赖于官员的思想、个性等主观特征,而是依靠一种程序化的机制来实现政治管理的有序和效率。

(3)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政治管理必须有了反馈与监督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反馈与监督是被管理对象对于政治管理行为的一种制约和评价,它的制度化是政治管理制度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标签: 政治学原理
「国开学习吧」:用户COOKIE有效时间30天,收藏网址『guokaixuexi.com』不迷路哦~

相关文章

《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三)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从人类社会政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政治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以宪政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这...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

《政治学原理》第二章 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

(三)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1、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

《政治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监督的功能

《政治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监督的功能

(三)社会监督的功能(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

(三)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划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界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究其本源,就是对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界定。需求产生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善治”的精神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 “善治”的精神

(二)“善治”的精神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学者们对善治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每个学者的概括又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契约观念和...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的意义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的意义

(二)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的意义划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从而确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和界限,是政治学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来自于自由主义,其最大的功劳当属于英国政治思想...

《政治学原理》2019秋期末综合练习与答案(3)

《政治学原理》2019秋期末综合练习与答案(3)

政治学原理2019秋期末综合练习与答案(3)一、论述题1、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4、试述政治权力的特性。5、试...

《政治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

《政治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

(二)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  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首先,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