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学习资料5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学习资料5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传媒
25、传媒:传媒是传播的媒介,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它指的是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媒介。根据传媒系统发展的过程,传媒的发展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是指用口语进行的传播,它依附于说话的人而存在,各种信息伴随着人的活动而传播。由于口语在当时无法保存,因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变异、消失。
26、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的意义:文字的发明在传媒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1、文字是人类第一套体外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信息能够脱离人体而存在,从而打破了用口语传播时不可逾越的时空局限。2、文字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使人类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使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依据,使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7、《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年间镌(juan)刻的一件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巨作。汉灵帝年间,宦官与太学生的斗争十分激烈,考试中对所有经典文字正误的判断往往影响考生等级的判定,由于没有权威的文字版本,太学生与势力强大的宦官集团时常为经典使用的文字发生争讼。为平息这种难以评判的争讼,汉灵帝下令将经典刻制到石碑上。从熹平四年开始,到光和六年完成,八年间在四十六块高一丈、宽四尺的石碑之上,镌刻了《周易》、《尚经》、《诗经》、《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古代经典。从此以后经典文字的使用都以《熹平石经》为准。作为文字规范的《熹平石经》,其传播之广泛是空前的。碑成之后,前往观览、抄写者,“车水马龙,填塞街陌”。《熹平石经》的刻制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不仅开镌刻古代经典的先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含有传播目的的文字应用,而且直接启发了拓印术的发明。
28、宋代的书籍印刷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第一,形成了政府刻书、私家和坊间刻书的庞大网络。三个系统刻印的书籍互相补充,形成了全国的图书刻印网络。这种刻书系统一直为后世使用,直到封建制度的结束。第二,所印书籍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集和佛、道、藏经典。第三、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活字印刷。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创造了用胶泥制成活字。为后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9、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主要出土于现在的河南安阳的商王朝都城的殷墟遗址,它记录了商王盘庚自迁殷后直至商纣王灭亡,270多年商王等占卜的情况,所以甲骨文又称为甲骨卜辞或殷墟文字。甲骨文形体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与图画十分相似,简练线条描摹出的生动形象。
30、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铜器铭文。商周时代称铜为金,故称为金文。因为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金文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所以具有多种特点。商代金文与甲骨文属于同一阶段,象形程度很高,由于载体面积大,文字又多为模铸而成,因此线条比甲骨文粗壮,且圆转随意。春秋晚期的金文出现了美术化的倾向:在字形上增加鸟虫之类的装饰或将笔划拉长,增加盘曲,具有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