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终考试卷A答案
试卷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造性发展,深刻揭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一观点不仅在理论层面为我们指明了执政的根本方向,也在实践中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真正历史创造者的核心地位。
本文将从理论解析、历史实践、现实意义和个人启示等四个层面,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人民奋斗的伟大成就,全面探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一、理论解析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论述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本质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具体化与深化。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不仅是党的执政根基,更是革命的核心力量。正如材料所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这充分表明,党的一切事业都离不开人民的力量,也必须为了人民的利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人民观。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党的一切政策制定和施行都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这种理论传承表明,中国共产党将“江山”的概念与人民的关系重新定义,将国家权力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理逻辑。
二、历史实践
材料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革命时期的抛头颅洒热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的锐意进取,人民的力量无处不在。
革命时期:人民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毛泽东同志曾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解放战争中的土改政策,无不依赖于广大群众的支持与参与。人民是革命的主体,是新中国“江山”的真正奠基者。
建设时期:人民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从“大庆油田精神”到“两弹一星”伟业,从农业合作化运动到农村改革的试点,正是亿万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才有了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和科技突破。人民不仅是“江山”的享有者,更是它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人民是经济奇迹的创造者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活力。农民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工人阶级在制造业领域开创了“中国制造”的奇迹。正是因为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现实意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当下执政方略的深刻指导。
党与人民的关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开展脱贫攻坚战,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例如,党带领全国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性飞跃。这不仅是对“人民是江山”的生动诠释,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发展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无论是教育公平、医疗保障,还是环境保护、社会治理,都要求我们以人民为核心,推动全面发展。例如,“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而不是少数人受益。
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与群众参与 在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越来越注重人民的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强调群众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基层的村民自治中,农民通过民主选举管理村务,这是“江山”归属人民的真实写照。
四、个人启示: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与实践者
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不仅是一种理论认知,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青年人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是选择投身于基层服务,还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都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锤炼能力本领,做社会的建设者 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青年人需要增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例如,参与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是发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
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公益事业、支持弱势群体,或者参与社区治理等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贡献微薄之力。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核心内涵。
五、结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高度概括,是对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生动诠释。这一论述不仅为我们指明了理论方向,更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如材料所述,“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民始终是国家的主人,是“江山”的真正创造者与守护者。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续写人民与江山的辉煌未来。
参考答案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揭示了党和人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论断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根基,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精髓。以下将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全面解析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理论解析:“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源于人民群众。列宁曾指出,“忘记人民群众,甚至是稍微减少对群众信任的错误,都是最严重的过错。”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党的江山(政权、国家)来自于人民,归属于人民,其存在的根基和意义在于服务人民。
2.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强调“民本思想”。《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思想都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与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一脉相承,体现了党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3.党的宗旨和使命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党始终把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仅重申了这一使命,更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赋予了时代意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启示
1.从历史看人民的重要性
(1)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人民的支持和参与。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人民是水,我们是鱼。”没有人民群众提供的情报、粮草和兵员,党和人民军队不可能打赢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每一场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2)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开发中,“铁人”王进喜所代表的工人群体,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建设出新中国的第一座大油田。
3.从现实看人民是力量的源泉
(1)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奇迹。这背后,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创新创造。比如,中国在不到40年时间里实现8亿多人口脱贫,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典范,这无疑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力量的有机结合。
(2)抗击疫情中的人民力量
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涌现出无数感人的故事。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志愿者默默奉献,普通群众自觉遵守防疫政策。这场人民战争的胜利再次证明:江山稳固的基础在人民,人民的凝聚力是克服任何困难的决定性力量。
三、当代启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我们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党员干部应深入群众,倾听人民呼声,解决实际问题。
2.坚持共同富裕目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一致。新时代提出要“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再次明确。通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等举措,党正在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
人民不仅是国家的主人翁,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党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枫桥经验”的推广正是依靠群众力量化解基层矛盾的生动实践。只有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四、总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既是一种深刻的历史认知,也是一种现实的政治智慧,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它要求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过去的革命年代,还是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党与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正是因为有了亿万人民的支持,中华民族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把这一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只有时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才能确保党长期执政,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答案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国家政权的本质是人民的幸福安康,党的全部事业都是为了人民服务。这一论断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和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
1.理论剖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革的主体力量。在中国近代史中,正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理论层面看,“江山就是人民”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国家的江山必须扎根于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则揭示了江山稳固的根本在于是否赢得民心、实现人民的幸福与安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抗日战争时期开展的敌后游击战,再到解放战争中土地改革的实施,中国共产党通过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一步步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因此,江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疆域或政权,更是由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希望组成的精神共同体。
2.历史联系实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贯穿始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人民的支持是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减租减息等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使根据地的群众形成了战斗力;解放战争期间,土地改革让亿万农民看到了希望,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支持革命胜利的牢固“江山”。
新中国成立后,从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到改革开放解决温饱,再到精准扶贫攻坚克难,每一项历史性成就背后都是党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以改革开放为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基于中国实际和人民群众愿望的正确选择,使国家从长期贫困走向繁荣。从历史经验看,政权的稳固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3.现实中的体现
在新时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具体化:
脱贫攻坚战:这是最能体现“人民就是江山”的伟大实践。从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到医保全覆盖,党和国家通过举国之力,带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这不仅巩固了“江山”,更让人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范围内的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及快速推进疫苗研发与接种,展现了“江山在人民”的深刻含义。
共同富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强调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让“江山”更加稳固的关键所在。
4.启示与展望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告诉我们,执政党要始终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国家的政策制定,还是执政党自身建设,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仍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始终关注人民的急难愁盼,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江山的稳固。
5.结论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政权稳固的关键在于始终心系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让“江山”经得起风雨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参考答案四
一、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民本思想”的现代化表达。这一理念植根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之中,其核心思想是人民至上,认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依赖于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和保障。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治国思想中就充满了“以民为本”的智慧。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仁政”理念,强调为政者应施以仁德,使百姓安居乐业。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他的“民贵君轻”主张,把人民放在国家治理的中心地位,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智慧。荀子在《王制》中提到:“民者,国之本也。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这些观点都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民众地位和作用的重视。
这一思想不仅是哲学层面的理论,还被付诸实践。以隋唐为例,均田制和科举制的推行体现了为民服务和选贤任能的民本思想;而明清时期“社仓”“义仓”等救济制度,则在民生保障方面践行了民本理念。可以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治理的方方面面。
这种民本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被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将“民为邦本”理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党的领导不仅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更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将民本思想具体化为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保障。毛泽东同志曾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成为党的根本宗旨,深刻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的精神。
二、中国价值观的现代化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至上”,是“江山就是人民”在当代的核心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始终紧紧围绕着人民的幸福和福祉展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一切奋斗都以“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归宿。
尤其在脱贫攻坚领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国在短短数年内使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一过程中,党不仅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还强调通过教育普及、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提升人民的综合发展水平。例如,贵州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创造了许多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成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典范。
此外,“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还体现在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通过推进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保障了更多人民享有基本权利。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打造包容性更强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人民幸福”的现代化表达不仅延续了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体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出发点。人民既是国家治理的受益者,也是治理的参与者。党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使人民成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在基层治理中,这一理念的实践尤为突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村民参与机制,如村民理事会、村规民约和村级合作社。通过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治理,许多乡村在环境整治、公共事务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中,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样不仅增强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还有效提高了治理效率。
另一方面,党始终注重广泛听取民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从“互联网+政务”到线上问政平台,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以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在一些地方,通过设立“民意直通车”,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直接传达到决策层,形成了更加开放、透明的治理格局。
此外,国家治理中对人民权利的保护也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使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在社会监督领域,人民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媒体等多种渠道参与国家治理,监督公权力运行。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落实了“江山就是人民”的核心理念,也极大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总结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人民不仅是国家的主体力量,更是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根本目标。无论是从历史传承还是现实实践来看,民本思想的核心价值都在于满足人民的愿望和需求。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把这一传统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
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全部奋斗目标仍将继续聚焦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通过坚持“人民至上”,国家将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更是对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五
一、国际视野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纵观世界历史,一些国家政权更迭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苏联解体,还是近些年一些中东国家爆发的“阿拉伯之春”,无不表明,忽视人民利益、违背人民意愿的政权,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普遍规律:人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8世纪末,其根源在于法国王室长期压榨人民、剥夺民众基本权利,导致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尖锐。最终,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权,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苏联的解体则是由于体制僵化、改革不力,未能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在经济危机中加剧了人民的不满,导致民心离散。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中国能够长期保持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
在发展中国家中,许多国家由于治理能力不足或忽视民生问题,导致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例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经济改革中过度依赖外资和自由市场,却忽视了本国人民的需求,导致民众的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削减,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家的经济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失误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忽视。相比之下,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如精准扶贫、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等,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让亿万人民共享了发展成果,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典范。
二、中国经验的全球意义
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国家强盛的根基在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中国通过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开辟了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成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更是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的体现。
在教育领域,中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通过修建学校、培养教师、提供资助等措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接受优质教育,改变个人命运。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代际贫困,也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得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都享有了基本健康保障。这些制度的推行,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此外,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让老年人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这些政策,中国逐步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政策和实践,充分体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正是这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理念,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与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公共卫生危机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正是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
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主张通过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方面,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通过这些合作,中国不仅输出了资本和技术,更分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这种发展理念强调,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唯有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国家才能行稳致远。
四、总结
从国际视野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不仅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智慧。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所在。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唯有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持续繁荣。中国的发展经验,不仅为自身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未来,在构建更加美好世界的进程中,中国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